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8页 |
1.1 熊蜂概况 | 第15-17页 |
1.1.1 熊蜂蜂群生活史 | 第15-16页 |
1.1.2 熊蜂蜂群组成及发展特点 | 第16页 |
1.1.3 熊蜂繁育与授粉价值 | 第16-17页 |
1.2 熊蜂蜂王产卵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营养对蜂王产卵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环境对蜂王产卵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3 激素对蜂王产卵的作用 | 第20-21页 |
1.2.4 蜂王产卵相关的分子研究 | 第21-23页 |
1.3 熊蜂工蜂生殖机制的研究 | 第23-25页 |
1.3.1 信息素对工蜂生殖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2 工蜂产卵的分子机制 | 第24-25页 |
1.4 总结和展望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5.4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兰州熊蜂雌性蜂血淋巴蛋白质组研究 | 第28-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2 方法 | 第29-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2.2.1 产卵与未产卵雌性蜂血淋巴总蛋白浓度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2.2.2 产卵与未产卵雌性蜂血淋巴蛋白质 1-DE电泳分析 | 第35-36页 |
2.2.3 产卵与未产卵雌性蜂血淋巴蛋白质表达图谱分析 | 第36-37页 |
2.2.4 产卵与未产卵雌性蜂血淋巴双向电泳鉴定蛋白质表达量聚类分析 | 第37-39页 |
2.2.5 产卵与未产卵雌性蜂血淋巴蛋白数量和种类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2.2.6 兰州熊蜂雌性蜂血淋巴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 第41-47页 |
2.2.7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47-50页 |
2.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兰州熊蜂蜂王卵巢MICRORNA预测与分析 | 第53-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4-5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3.2.1 兰州熊蜂蜂王卵巢miRNA长度特性 | 第58-59页 |
3.2.2 兰州熊蜂蜂王卵巢组织miRNA预测 | 第59-60页 |
3.2.3 兰州熊蜂卵巢组织miRNA差异表达 | 第60-61页 |
3.2.4 内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61-62页 |
3.2.5 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组合排序 | 第62-65页 |
3.2.6 最佳内参基因数量的确定 | 第65页 |
3.2.7 最佳候选内参基因的验证 | 第65-66页 |
3.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兰州熊蜂IRP30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68-8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9-7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4.2.1 IRP30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78页 |
4.2.2 兰州熊蜂IRP30的表达特性 | 第78-80页 |
4.2.3 IRP30在产卵与未产卵蜂王和工蜂中的表达分析 | 第80-82页 |
4.3 讨论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兰州熊蜂PEBP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84-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9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84-8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85-8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5.2.1 PEBP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9-90页 |
5.2.2 PEBP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90页 |
5.2.3 PEBP基因表达分析 | 第90-92页 |
5.2.4 PEBP蛋白表达分析 | 第92-93页 |
5.3 讨论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95-97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9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