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范围 | 第14-22页 |
1.1.1 高性能混凝土 | 第14-15页 |
1.1.2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开裂 | 第15-16页 |
1.1.3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体积变化 | 第16-21页 |
1.1.4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 | 第21-22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2-25页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2 本文的框架和提纲 | 第23-2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2章 混凝土早龄期微观结构与体积变化机理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水化反应与微观结构演变 | 第28-34页 |
2.2.1 水化反应的特点 | 第28-32页 |
2.2.2 微观结构的演变 | 第32-34页 |
2.3 内部孔隙及其特性 | 第34-36页 |
2.3.1 孔隙的种类和分布 | 第34-35页 |
2.3.2 孔隙与体积变化 | 第35-36页 |
2.4 早龄期体积变化的驱动力及微观机理 | 第36-44页 |
2.4.1 化学收缩与自干燥 | 第36-40页 |
2.4.2 毛细孔表面张力与负压 | 第40-43页 |
2.4.3 热膨胀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3章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早龄期力学性能 | 第48-91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与配合比 | 第48-54页 |
3.2.1 混凝土的原材料 | 第48-50页 |
3.2.2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其特点 | 第50-54页 |
3.3 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3.3.1 抗压性能测试方法 | 第54页 |
3.3.2 抗拉性能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3.4 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72页 |
3.4.1 早龄期抗压性能 | 第55-61页 |
3.4.2 早龄期抗拉性能 | 第61-66页 |
3.4.3 早龄期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 第66-72页 |
3.5 早龄期力学性能预测 | 第72-87页 |
3.5.1 基于水化温升的强度预测 | 第72-78页 |
3.5.2 基于CEB-FIP模式规范的力学性能预测 | 第78-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4章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温度变形及其评价 | 第91-126页 |
4.1 引言 | 第91-95页 |
4.2 早龄期温度演变特性及其预测 | 第95-107页 |
4.2.1 实验方法及内容 | 第95-99页 |
4.2.2 温度演变曲线及其特征 | 第99-101页 |
4.2.3 温度演变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01-106页 |
4.2.4 温度演变曲线的评价 | 第106-107页 |
4.3 早龄期热膨胀系数及其评价 | 第107-119页 |
4.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07-113页 |
4.3.2 早龄期热膨胀系数及其评价 | 第113-119页 |
4.4 早龄期温度变形及其预测 | 第119-12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第5章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自收缩及其评价 | 第126-175页 |
5.1 引言 | 第126-127页 |
5.2 早龄期体积变化测量方法 | 第127-140页 |
5.2.1 既有测量方法引述 | 第127-134页 |
5.2.2 基于接触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 第134-137页 |
5.2.3 基于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 第137-140页 |
5.3 早龄期自收缩特性 | 第140-159页 |
5.3.1 实验体系概要 | 第140-142页 |
5.3.2 早龄期自收缩及其特点 | 第142-144页 |
5.3.3 早龄期自收缩的温度依存性 | 第144-153页 |
5.3.4 自收缩与抗压强度的相关性 | 第153-159页 |
5.4 早龄期自收缩预测评价 | 第159-169页 |
5.4.1 既有自收缩预测模型评述 | 第159-164页 |
5.4.2 基于毛细孔表面张力的自收缩预测模型 | 第164-1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第6章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干燥收缩及其评价 | 第175-198页 |
6.1 引言 | 第175-177页 |
6.2 早龄期干燥收缩特性 | 第177-189页 |
6.2.1 实验方法要点 | 第177-178页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178-189页 |
6.3 早龄期干燥收缩预测评价 | 第189-194页 |
6.3.1 既有干燥收缩预测模型评述 | 第189-192页 |
6.3.2 早龄期干燥收缩的评价 | 第192-1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4-19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5-198页 |
第7章 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体积变化综合评价 | 第198-211页 |
7.1 引言 | 第198-200页 |
7.2 早龄期体积变化的综合评价 | 第200-209页 |
7.2.1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体积变化及成分分离 | 第200-202页 |
7.2.2 考虑内在相关性的体积变化成分评价 | 第202-20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0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9-21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11-21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13页 |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213-21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6-217页 |
致谢 | 第217-219页 |
个人简历 | 第219-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