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一) 生态乡村建设 | 第14页 |
(二) 恭城模式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借鉴 | 第16-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16-20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 第16-17页 |
(二) 列宁的生态观 | 第17-18页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18-20页 |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0-23页 |
(一) 儒家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第20-21页 |
(二) 道家的生态哲学 | 第21页 |
(三) 佛教的生态智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 第23-30页 |
一、我国生态建设的现实迫切性 | 第23-25页 |
(一) 我国生态建设战略的确立 | 第23-24页 |
(二) 生态农业战略的确立 | 第24-25页 |
(三) 乡村建设的更高要求 | 第25页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第25-27页 |
三、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诉求 | 第27-30页 |
(一) 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 第27页 |
(二) 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 第27-28页 |
(三) 农村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28页 |
(四)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生态乡村建设的典型——以恭城县生态乡村建设为例 | 第30-47页 |
一、恭城县生态乡村建设的实践 | 第30-38页 |
(一) 1983至1988年,沼气开发并推广时期 | 第30-32页 |
(二) 1989年至1994年,三位一体模式发展时期 | 第32-33页 |
(三) 1995年至2001年,恭城模式完善时期 | 第33-34页 |
(四) 2001年以后,人居环境与新能源建设时期 | 第34-38页 |
二、恭城生态乡村建设的成效 | 第38-43页 |
(一)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 第38-40页 |
(二) 经济效益显著 | 第40-42页 |
(三) 社会环境得到改善 | 第42-43页 |
三、恭城生态乡村建设的特点 | 第43-47页 |
(一) 恭城生态乡村建设具有持续性 | 第43-44页 |
(二) 恭城模式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形成良性循环 | 第44-45页 |
(三) 恭城生态乡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恭城生态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意义 | 第47-55页 |
一、恭城县生态乡村建设的经验 | 第47-51页 |
(一) 生态乡村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坚持“换届不换路”的理念 | 第47-48页 |
(二) 生态乡村建设要紧紧依靠群众 | 第48-49页 |
(三) 生态乡村建设要依靠科技和文化 | 第49-50页 |
(四) 协调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0-51页 |
(五) 因地制宜 | 第51页 |
二、恭城经验的意义 | 第51-55页 |
(一) 为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借鉴 | 第51-52页 |
(二) 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路 | 第52-53页 |
(三) 为我国农村地区脱贫提供参考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