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导论第8-18页
    一、选题由来第8-9页
    二、选题论证第9-10页
    三、学术史综述第10-16页
    四、学术要点第16-17页
    五、相关界定第17-18页
第一章 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召开的背景第18-33页
    一、会演前的社会环境第18-24页
        (一)国内外的危机和压力第18-19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定第19-20页
        (三) 文艺整风运动——新社会风尚的确立第20-22页
        (四)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22-23页
        (五)纪念鲁迅诞生73周年第23-24页
    二、建国之后的戏曲政策第24-30页
        (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提出第24-26页
        (二)“改人、改戏、改制”的提出第26-28页
        (三)1954 年全国第四次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第28页
        (四)全国会演高潮的兴起第28-30页
    三、华东区戏曲发展现状第30-33页
        (一)五年来华东区戏曲改革取得的成就第30-31页
        (二)华东区戏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第二章 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的全程描述第33-71页
    一、大会的筹备经过第33-38页
        (一)大会的主办单位第34-35页
        (二)各省市的筹备工作第35-37页
        (三)会演的时间、规模、费用等问题第37-38页
    二、会演过程第38-71页
        (一)会演开幕第38-39页
        (二)会演的主要过程第39-69页
        (三)会演闭幕第69-71页
第三章 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的中心任务及主要特征第71-93页
    一、改编、整理传统剧目第71-78页
        (一)民族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理论指导第71-74页
        (二)传统剧目的优势及发展现状第74-78页
    二、尽可能多的创造现代剧第78-86页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推动了现代剧的蓬勃发展第78-80页
        (二)国家政权对戏曲现代戏吁求第80-83页
        (三)华东区现代戏的实践及现代戏理论的发展第83-86页
    三、会演方针——以学习为主第86-89页
        (一)会演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第86-87页
        (二)观摩与讨论相结合第87-89页
    四、选拔方针——以剧目为主第89-93页
        (一)大会对剧目选拔的重视第89-90页
        (二)选拔的标准:人民性和思想性第90-91页
        (三)剧本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具有高度一致性第91-93页
第四章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评价与影响第93-110页
    一、各个报刊对会演的关注第93-95页
        (一)评介类报道第93-94页
        (二)新闻类报道第94-95页
    二、会演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加强第95-102页
        (一)评价标准——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盛行第95-97页
        (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削弱第97-100页
        (三)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调和与矛盾第100-102页
    三、大会对华东区戏曲发展的影响第102-107页
        (一)扩大了传统戏的影响第102-103页
        (二)推动现代剧创作第103-105页
        (三)地方小戏重获新生,保存了优秀的民族遗产第105-106页
        (四)艺人地位的提高第106-107页
    四、大会对戏曲改革政策的影响第107-110页
        (一)检查总结了五省一市戏曲改革的成果第107-108页
        (二)为以后的戏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经验第108-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7-118页
后记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乡村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研究--以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为例
下一篇:球孢白僵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