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1 高填方项目及其安全概述 | 第15-16页 |
1.1.2 高填方地基安全监测 | 第16-17页 |
1.2 高填方安全状况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 | 第21-42页 |
2.1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1.1 模糊数学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1.2 模糊集基本概念 | 第21-24页 |
2.1.3 模糊关系 | 第24页 |
2.2 模糊评判综合评判模型概述 | 第24-28页 |
2.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4-26页 |
2.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6-27页 |
2.2.3 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改进 | 第27-28页 |
2.3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28-33页 |
2.3.1 模糊统计 | 第29页 |
2.3.2 二元对比排序 | 第29-31页 |
2.3.3 集值统计 | 第31-32页 |
2.3.4 插值法 | 第32-33页 |
2.4 隶属函数的种类 | 第33-37页 |
2.5 权值的确定方法 | 第37-41页 |
2.5.1 主成分分析权值法 | 第37页 |
2.5.2 熵权法 | 第37-38页 |
2.5.3 均方差法 | 第38页 |
2.5.4 Delphi法 | 第38-39页 |
2.5.5 层次分析法 | 第39-40页 |
2.5.6 综合权值法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高填方地基综合评判体系 | 第42-76页 |
3.1 安全评判概述 | 第42-43页 |
3.2 模糊评判综合模型建立 | 第43-50页 |
3.2.1 高填方地基安全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3.2.2 综合评判集的确定 | 第46-47页 |
3.2.3 高填方地基安全评判指标权值分析 | 第47-48页 |
3.2.4 高填方地基安全评判指标中隶属函数分析 | 第48-50页 |
3.2.5 评判结果分析 | 第50页 |
3.3 评判模型实际应用 | 第50-75页 |
3.3.1 评判指标确定 | 第50-51页 |
3.3.2 评判等级划分 | 第51-55页 |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填方地基安全综合评判 | 第55-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高填方地基预测模型 | 第76-83页 |
4.1 高填方地基预测概述 | 第76页 |
4.2 三点指数修正曲线模型 | 第76-77页 |
4.3 GM(1,1)模型建模 | 第77-82页 |
4.3.1 GM(1,1)模型建模思想 | 第77-78页 |
4.3.2 灰色序列算子生成 | 第78-79页 |
4.3.3 GM(1,1)模型建模具体步骤 | 第79-82页 |
4.4 GM(1,1,t)模型 | 第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基于预测数据的高填方地基的安全预判 | 第83-92页 |
5.1 利用模型预测指标数据 | 第83-90页 |
5.1.1 沉降指标数据的预测 | 第83-87页 |
5.1.2 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指标数据预测 | 第87-90页 |
5.2 高填方地基预判 | 第90-91页 |
5.2.1 概述 | 第90页 |
5.2.2 结合预测数据的高填方地基预判 | 第90-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