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营养卫生、食品卫生论文--营养学论文--合理营养论文

中国健康成人体成分评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5页
英文缩写第16-18页
第一部分 应用人体测量标准方法验证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评估肌肉成分第18-59页
    前言第18-20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0-26页
        实验材料第20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0-25页
        统计方法第25-26页
    结果第26-45页
        人口学基本信息第26页
        实验室检查第26-28页
        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结果第28-29页
        MRI测定结果第29-30页
        DXA的测试结果第30-31页
        BIA的测定结果第31-32页
        BIA测定结果与各“金标准”方法测定组分结果比较第32-40页
        DXA测定结果与MRI测定结果比较第40-44页
        基于线性拟合公式建立BIA测定体成分校正算法方程第44-45页
    讨论第45-52页
        总体水第45-47页
        骨骼肌及瘦体组织第47-48页
        脂肪组织第48-49页
        骨质第49-50页
        多频段多点式生物电阻抗分析第50-51页
        多组分线性拟合公式的建立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第二部分 应用BIA技术测定健康青年人肌肉量及功能研究第59-77页
    前言第59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第60-62页
        统计分析第62-63页
    结果第63-73页
        人口学基本信息第63页
        实验室指标第63-64页
        DXA测定结果第64-65页
        BIA测定结果第65页
        BIA测定结果与DXA测定结果比较第65-66页
        两种测定方法在全身各组织的比较第66-71页
        受试者肌肉功能的基本情况第71页
        FFM与握力的关系第71-72页
        骨骼肌指数与握力的关系第72-73页
    讨论第73-75页
        中国健康年轻成人的筛选第73页
        中国年轻成人肌肉数据与亚洲、欧洲的异同第73-74页
        DXA与BIA在中国年轻成人肌肉指标测定的比较第74页
        中国年轻成人简易人体测量学与肌肉功能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第三部分 应用BIA技术测定老年人肌肉量及功能的研究第77-100页
    前言第77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实验材料第77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77-79页
        统计分析第79页
    结果第79-92页
        人口学基本信息第79-80页
        人体测量结果第80页
        肌肉功能检测第80页
        营养状况与生化指标第80-81页
        EQ-5D生活质量评价第81-82页
        人体活动情况第82页
        人体成分测量结果第82-83页
        人体骨骼肌含量测定第83页
        按照年龄组分层的结果第83-84页
        将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肌肉相关指标第84-88页
        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肌肉质量与传统指标BMI的相关性第88-90页
        基于老年肌肉评估数据临床应用干预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第90-92页
    讨论第92-96页
        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第92页
        中国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诊断第92-94页
        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的肌肉情况第94页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诊断与肌肉量的关联第94-95页
        基于BIA检测骨骼肌数量应用临床营养干预老年肌肉减少症第95-96页
    结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结论第100-101页
附录第101-111页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第101-103页
    附录二 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证明书第103-106页
    附录三 握力和步速测量的方法第106-108页
    附录四 肌肉减少症筛查步骤(欧洲&亚洲标准)第108-110页
    附录五 发表文章首页第110-111页
综述: 应用相位角技术诊断营养不良的开发与进展第111-129页
    参考文献第124-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16感染恒河猴模型以及相关病原和免疫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吸烟行为和SGK家族基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