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7页 |
2“互联网+”概述 | 第17-22页 |
2.1“互联网+”内涵及提出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及主要形式 | 第18-22页 |
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2-35页 |
3.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第22-29页 |
3.1.1 网民总体情况 | 第22-23页 |
3.1.2 调查方案及样本选择 | 第23页 |
3.1.3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总体情况 | 第23-25页 |
3.1.4 高校运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1.5 高校教育工作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 第27页 |
3.1.6 大学生接受“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3.2“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29-32页 |
3.2.1 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 第29-30页 |
3.2.2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 第30页 |
3.2.3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 第30-31页 |
3.2.4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1页 |
3.2.5 加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 第31-32页 |
3.2.6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第32页 |
3.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2-35页 |
3.3.1 互联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 第32-33页 |
3.3.2 互联网环境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 | 第33-34页 |
3.3.3 互联网环境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 第34-35页 |
4“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1 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 | 第35页 |
4.2 互联网信息的难监管性以及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35-36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能及时更新 | 第36-37页 |
5“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7-40页 |
5.1 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 第37页 |
5.2 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 第37-38页 |
5.2.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 | 第38页 |
5.2.2 利用交互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 | 第38页 |
5.2.3 加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主流价值渗透 | 第38页 |
5.3 大力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 | 第38-39页 |
5.4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39-40页 |
6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