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5-3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5-22页 |
1.1.1 风积沙及其采砂迹地的概念 | 第15页 |
1.1.2 土地复垦的概念 | 第15-16页 |
1.1.3 风积沙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1.1.4 风积沙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砂迹地现状 | 第17-18页 |
1.1.5 风积沙资源化利用为采砂迹地治理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 第18-20页 |
1.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土地复垦及采砂迹地复垦治理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2 风沙土改良及复配成土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3 植物生长发育的施肥调控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3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4-3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4页 |
2.1.2 地形与地貌 | 第34页 |
2.1.3 水文与气候 | 第34-35页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35-36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2.3.1 采砂迹地土壤质量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2.3.2 复配土物理性状及持水保肥性能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2.3.3 不同处理下栽植羊柴幼苗试验设计及指标测试方法 | 第38-42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3 采砂迹地土壤质量分析与评价 | 第43-50页 |
3.1 土壤质地性状 | 第43页 |
3.2 土壤化学性状 | 第43-47页 |
3.2.1 土壤pH值和有机质 | 第44-45页 |
3.2.2 土壤氮素 | 第45页 |
3.2.3 土壤磷素 | 第45-47页 |
3.2.4 土壤钾素 | 第47页 |
3.3 采砂迹地下覆黄土性状 | 第47-48页 |
3.4 采砂迹地土壤质量评价小结 | 第48-50页 |
4 土壤复配对采砂迹地土壤性状的改良作用 | 第50-63页 |
4.1 复配土机械组成与质地性状 | 第50-53页 |
4.1.1 复配土机械组成 | 第50-51页 |
4.1.2 复配土颗粒级配特性 | 第51-53页 |
4.2 复配土容重和毛管孔隙度 | 第53-55页 |
4.2.1 复配土容重和毛管孔隙度空间分布曲线特征及决定因素 | 第53-54页 |
4.2.2 复配土容重和毛管孔隙度空间变异特征 | 第54-55页 |
4.3 复配土持水性能 | 第55-58页 |
4.3.1 复配土含水率空间曲线特征及决定因素 | 第55-57页 |
4.3.2 复配土含水率时空变异特征 | 第57-58页 |
4.4 复配土保肥性能 | 第58-61页 |
4.4.1 复配土氮素含量空间曲线特征及决定因素 | 第58-60页 |
4.4.2 复配土氮素含量时空变异特征 | 第60-61页 |
4.5 复配土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4.6 采砂迹地风沙土与迹地下覆黄土复配成土小结 | 第62-63页 |
5 复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生理的调控 | 第63-88页 |
5.1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63-70页 |
5.1.1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63-67页 |
5.1.2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67-70页 |
5.2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第70-81页 |
5.2.1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影响 | 第70-74页 |
5.2.2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应激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3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影响 | 第77-81页 |
5.3 配土与降水互作对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81-86页 |
5.3.1 配土与降水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81-83页 |
5.3.2 配土与降水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TOPSIS法综合评价 | 第83-85页 |
5.3.3 配土与降水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第85-86页 |
5.4 土壤复配与水分调控小结 | 第86-88页 |
6 复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生理的调控 | 第88-109页 |
6.1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88-94页 |
6.1.1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88-91页 |
6.1.2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91-94页 |
6.2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第94-102页 |
6.2.1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影响 | 第94-97页 |
6.2.2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应激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97-99页 |
6.2.3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影响 | 第99-102页 |
6.3 配土与氮肥互作对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102-107页 |
6.3.1 配土与氮肥交互作用下光合及抗逆生理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2-104页 |
6.3.2 配土与氮肥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TOPSIS法综合评价 | 第104-105页 |
6.3.3 配土与氮肥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第105-107页 |
6.4 土壤复配与施肥调控小结 | 第107-109页 |
7 复配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PP_(333)互作对植物生理的调控 | 第109-129页 |
7.1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7.1.1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7.1.2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7.2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第115-122页 |
7.2.1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7.2.2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应激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7.2.3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7.3 配土与PP_(333)互作对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122-127页 |
7.3.1 配土与PP_(333)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22-124页 |
7.3.2 配土与PP_(333)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TOPSIS法综合评价 | 第124-125页 |
7.3.3 配土与PP_(333)互作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第125-127页 |
7.4 复配土与PP_(333)调控小结 | 第127-129页 |
8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生理的综合调控 | 第129-154页 |
8.1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129-138页 |
8.1.1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129-133页 |
8.1.2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33-138页 |
8.2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第138-148页 |
8.2.1 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8.2.2 对植物应激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8.2.3 对植物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影响 | 第144-148页 |
8.3 四因子互作对植物光合及抗逆生理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148-153页 |
8.3.1 光合及抗逆生理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48-150页 |
8.3.2 光合及抗逆生理的TOPSIS法综合评价 | 第150页 |
8.3.3 光合及抗逆生理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第150-153页 |
8.4 四因子交互调控小结 | 第153-154页 |
9 讨论与结论 | 第154-160页 |
9.1 讨论 | 第154-157页 |
9.2 结论 | 第157-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