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页岩气开采区地下水中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浓度特征研究及预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地下水溶质运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概况 | 第20-31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5页 |
2.1.1 气象 | 第21-22页 |
2.1.2 水文 | 第22-23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3-25页 |
2.2 地质条件 | 第25-29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7-29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1页 |
2.3.1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 第29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9-31页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8页 |
3.1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31-33页 |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8页 |
3.2.1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 第33-34页 |
3.2.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4-36页 |
3.2.3 地下水埋藏特征 | 第36页 |
3.2.4 水化学类型 | 第36-38页 |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 第38-50页 |
4.1 地下水采样点分布与样品分析 | 第38-39页 |
4.2 地下水水化学基本成分统计 | 第39-40页 |
4.3 地下水主要组分的分布特征 | 第40-46页 |
4.4 地下水主要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5 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4.5.1 主要化学组分来源 | 第47页 |
4.5.2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5.1 模型范围 | 第50页 |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0-52页 |
5.2.1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50-51页 |
5.2.2 含水层的概化 | 第51页 |
5.2.3 源汇项 | 第51-52页 |
5.3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预测 | 第54-61页 |
6.1 地下水渗流基本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6.2 地下水渗流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55-57页 |
6.3 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非稳定渗流场预测 | 第57-61页 |
第7章 氯离子与硫酸根浓度场数值模拟与预测 | 第61-73页 |
7.1 溶质运移基本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7.2 浓度边界条件概化及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7.3 溶质运移模型识别和校验 | 第63-65页 |
7.4 地下水中氯离子与硫酸根浓度场预测分析 | 第65-73页 |
7.4.1 预测方案 | 第65-66页 |
7.4.2 氯离子与硫酸根浓度场预测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