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视角的网络直播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和分类 | 第15-19页 |
2.1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2.1.1 肇始 | 第15页 |
2.1.2 成长 | 第15-16页 |
2.1.3 兴盛 | 第16页 |
2.2 网络直播的分类 | 第16-19页 |
2.2.1 游戏直播 | 第17页 |
2.2.2 秀场直播 | 第17-18页 |
2.2.3 垂直领域的直播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网络直播平台的受众调研 | 第19-35页 |
3.1 受众身份特征描述 | 第20-23页 |
3.1.1 受众年龄性别特征描述 | 第20-21页 |
3.1.2 受众职业特征描述 | 第21-22页 |
3.1.3 受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特征描述 | 第22页 |
3.1.4 受众的地域特征描述 | 第22-23页 |
3.2 案例 | 第23-29页 |
3.2.1 papi酱第一次直播 | 第23-26页 |
3.2.1.1 观看Papi酱视屏受众结构 | 第24页 |
3.2.1.2 Papi酱视屏满足受众多种需求 | 第24-25页 |
3.2.1.3 Papi酱视屏内容分析 | 第25-26页 |
3.2.2. 名人直播 | 第26-29页 |
3.2.2.1 传播者 | 第26-27页 |
3.2.2.2 名人直播的受众 | 第27页 |
3.2.2.3 名人直播满足受众多种需求 | 第27-29页 |
3.3 受众收视行为特征描述 | 第29-35页 |
3.3.1 网络直播的使用情况描述 | 第29页 |
3.3.2 受众使用频率描述 | 第29-30页 |
3.3.3 受众偏好描述 | 第30-32页 |
3.3.4 受众使用动机描述 | 第32-33页 |
3.3.5 受众满意度描述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实证分析 | 第35-52页 |
4.1 受众的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4.1.1 受众性别年龄分析 | 第35-37页 |
4.1.2 收入程度和教育,职业程度分析 | 第37-38页 |
4.1.3 地域特征分析 | 第38页 |
4.2 受众的行为分析 | 第38-45页 |
4.2.1 收视频率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收视偏好分析 | 第40-42页 |
4.2.3 收视动机分析 | 第42-44页 |
4.2.4 受众态度分析 | 第44-45页 |
4.3 文化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4.3.1 网络直播平台的受众形成及发展 | 第45-46页 |
4.3.2 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媒介环境 | 第46页 |
4.4 使用与满足分析 | 第46-49页 |
4.4.1 使用动机分析 | 第47-48页 |
4.4.2 受众满足程度分析 | 第48-49页 |
4.5 网络直播平台对受众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1 强化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 第49-50页 |
4.5.2 加剧受众“沉默的螺旋” | 第50-51页 |
4.5.3 加剧受众“网络依赖症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第52-56页 |
5.1 网络直播平台受众数量趋势预测 | 第52-53页 |
5.2 网络直播规范性趋势预测 | 第53-54页 |
5.3 网络直播平台分众化趋势预测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一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