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2.1.1 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0页 |
2.1.2 “以赛促练”以赛促练方式的概念 | 第10-11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2.1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 | 第11-12页 |
2.2.2 "以赛代考"及“以赛促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实施现状 | 第12-14页 |
2.2.3 "以赛促练"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3 评定教学效果的指标因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2.3.1 体质健康因素 | 第14-15页 |
2.3.2 心理因素 | 第15页 |
2.3.3 运动技能因素 | 第15页 |
2.4 文献小结 | 第15-16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3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17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7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17-19页 |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17页 |
3.2.3.2 问卷调查的效度检验 | 第17-18页 |
3.2.3.3 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 | 第18页 |
3.2.3.4 问卷调查的发放和回收 | 第18页 |
3.2.3.5 调查量表维度划分 | 第18-19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3.2.5 教学实验法 | 第19-31页 |
3.2.5.1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3.2.5.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 第20页 |
3.2.5.3 实验器材 | 第20页 |
3.2.5.4 实验基本假设 | 第20页 |
3.2.5.5 传统教学模式的设计 | 第20页 |
3.2.5.6 “以赛促练”教学模式的设计 | 第2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4.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比与分析 | 第31-32页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基本技能的对比与分析 | 第32-34页 |
4.2.1 实验后测健美操基本技能内容 | 第32-33页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基本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 第33-34页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第34-36页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第34-35页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第35-36页 |
4.4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第36-39页 |
4.4.1 实验前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第36-37页 |
4.4.2 实验后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第37-3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5.1 结论 | 第39页 |
5.2 建议 | 第39-41页 |
5.2.1 以赛促练方式应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39页 |
5.2.2 以赛促练方式应考虑教学对象的诸多因素进行实地教学检验 | 第39-40页 |
5.2.3 以赛促练方式在对不同层次能力学生教学时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 第40页 |
5.2.4 以赛促练方式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检验探讨 | 第40页 |
5.2.5 不同体育教学项目应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1 | 第44-46页 |
附录2 | 第46-47页 |
附录3 | 第47-48页 |
附录4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