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6-18页 |
1.3.1 社区公共空间 | 第16-17页 |
1.3.2 微更新 | 第17-18页 |
1.3.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从构建到应用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与评价要素分析 | 第21-32页 |
2.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2.1.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 第21-22页 |
2.1.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 | 第22-25页 |
2.1.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价值意义 | 第25-26页 |
2.1.4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调研分析 | 第26-30页 |
2.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要素分析 | 第30-31页 |
2.2.1 物质功能评价要素 | 第30页 |
2.2.2 场所体验评价要素 | 第30页 |
2.2.3 环境影响评价要素 | 第30-31页 |
2.2.4 社会影响评价要素 | 第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AHP的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46页 |
3.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与流程 | 第32-35页 |
3.1.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 第32-34页 |
3.1.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流程设计 | 第34-35页 |
3.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 第35-45页 |
3.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3.2.2 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36-39页 |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论证 | 第39-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建模与计算 | 第46-57页 |
4.1 评价指标的内涵 | 第46-47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6页 |
4.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第48-50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50-52页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排序 | 第52-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与优化建议 | 第57-88页 |
5.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成果评价 | 第57-78页 |
5.1.1 四平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 第57-64页 |
5.1.2 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 第64-71页 |
5.1.3 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实践评价 | 第71-78页 |
5.2 微更新实践评价结果分析 | 第78-84页 |
5.2.1 评价结果的综合统计 | 第78-79页 |
5.2.2 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9-84页 |
5.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优化设计建议 | 第84-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总结 | 第8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1 | 第95-98页 |
附录2 | 第98-104页 |
附录3 | 第10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