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12页 |
ABSTRACT | 第12-2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5-30页 |
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 | 第25-27页 |
1.2 QT间期及T波峰末间期(Tp-Te)在临床上的运用及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2 资料 | 第30页 |
2.3 方法 | 第30-33页 |
2.4 统计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4-37页 |
3.1. 基本信息比较 | 第34页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第34页 |
3.3. 心律失常亚组分析 | 第34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53页 |
4.1. Tp-Te期间的发生机制 | 第37-38页 |
4.2 Tp-Te间期的形成学说 | 第38-39页 |
4.3 Tp-Te间期测量导联的选择 | 第39-40页 |
4.4 Tp-Te间期的临床运用与意义 | 第40-45页 |
4.6 BNP及NT-pro-BNP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 第45-46页 |
4.7 BNP及NT-pro-BNP的临床运用与意义 | 第46-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页 |
不足之处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