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2.1 肩胛骨的概述 | 第15-16页 |
2.2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概述 | 第16-18页 |
2.2.1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概念 | 第16页 |
2.2.2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原因 | 第16-17页 |
2.2.3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分型 | 第17页 |
2.2.4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评估 | 第17-18页 |
2.3 与肩胛骨动力障碍相关的肩胛带肌群 | 第18-20页 |
2.3.1 前锯肌 | 第19页 |
2.3.2 斜方肌 | 第19-20页 |
2.4 肩关节动力障碍与肩关节疾病 | 第20-23页 |
2.4.1 肩胛骨动力障碍与肩部撞击综合症 | 第20-21页 |
2.4.2 肩胛骨动力障碍与盂唇损伤 | 第21-22页 |
2.4.3 肩胛骨动力障碍与肩袖损伤 | 第22页 |
2.4.4 肩胛骨动力异常与其他肩关节疾病 | 第22-23页 |
2.5 肩胛骨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 第23-26页 |
2.5.1 康复动作的选择 | 第24-26页 |
2.6 表面肌电的应用 | 第26-28页 |
2.6.1 表面肌电的概述 | 第26-27页 |
2.6.2 表面肌电在肩胛骨动力障碍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9-32页 |
3.3.1 实验前准备 | 第29-30页 |
3.3.2 最大等长收缩的肌电测试 | 第30页 |
3.3.3 肩胛骨动力障碍测试(SDT) | 第30页 |
3.3.4 康复动作肌电信号的采集 | 第30-32页 |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2-33页 |
5 结果 | 第33-43页 |
5.1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分型 | 第33页 |
5.2 肩关节在屈曲动作中靶肌肉的激活模式 | 第33-36页 |
5.2.1 屈曲动作的上抬阶段靶肌肉的sEMG(MVIC%)表现 | 第34页 |
5.2.2 屈曲动作的上抬阶段靶肌肉的激活比率 | 第34-35页 |
5.2.3 屈曲动作的下降阶段靶肌肉的sEMG(MVIC%)表现 | 第35页 |
5.2.4 屈曲动作的下降阶段靶肌肉的激活比率 | 第35-36页 |
5.3 肩关节在推肩俯卧撑撑起后推肩阶段中靶肌肉的肌电分析 | 第36-38页 |
5.3.1 推肩俯卧撑撑起后推肩阶段靶肌肉的sEMG(MVIC%)表现 | 第37页 |
5.3.2 推肩俯卧撑撑起后推肩阶段靶肌肉的的激活比率 | 第37-38页 |
5.4 肩关节在PNF上肢D1屈曲模式中靶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38-39页 |
5.5 推肩俯卧撑和上肢D1屈曲动作中SA肌电情况的分析 | 第39-41页 |
5.5.1 推肩俯卧撑和上肢D1屈曲动作中SA的sEMG(MVIC%)表现 | 第40页 |
5.5.2 推肩俯卧撑和上肢D1屈曲动作中UT/SA的激活比率 | 第40-41页 |
5.6 肩关节在PNF上肢D2模式中靶肌肉的激活模式 | 第41-43页 |
5.6.1 肩关节在PNF上肢D2屈曲运动中靶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41页 |
5.6.2 肩关节在PNF上肢D2屈曲运动中靶肌肉的激活比率 | 第41-42页 |
5.6.3 肩关节在PNF上肢D2伸展运动中靶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42页 |
5.6.4 肩关节在PNF上肢D2伸展运动中靶肌肉的激活比率 | 第42-43页 |
6 讨论 | 第43-49页 |
6.1 肩胛骨动力障碍的分型 | 第43-44页 |
6.2 不同类型SD在分型动作中靶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44-46页 |
6.3 不同类型SD在特定康复动作中靶肌肉表面肌电特征 | 第46-48页 |
6.4 不同类型SD在PNF技术D2模式中靶肌肉表面肌电特征 | 第48-49页 |
7 结论 | 第49页 |
8 建议与不足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