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综述小结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4 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与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2.1 劳动争议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劳动关系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劳动争议的定义 | 第14页 |
2.1.3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定义及分类 | 第14-15页 |
2.2 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构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意义 | 第15-18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2 公共治理理论对构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3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3.1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本架构 | 第18-20页 |
3.1.1 调解组织的处理流程 | 第19页 |
3.1.2 仲裁机构的处理流程 | 第19页 |
3.1.3 人民法院的处理流程 | 第19-20页 |
3.2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0-23页 |
3.2.1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虚化及成因 | 第20-21页 |
3.2.2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功能弱化及成因 | 第21-22页 |
3.2.3 诉讼与仲裁衔接不畅及成因 | 第22-23页 |
3.3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主导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23-25页 |
3.3.1 争议处理主体过于单一化 | 第24页 |
3.3.2 争议处理主体间合作互动少 | 第24页 |
3.3.3 争议处理尚未形成共治网络 | 第24-25页 |
第4章 无锡市锡山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个案研究 | 第25-30页 |
4.1 锡山区劳动争议产生的背景 | 第25-26页 |
4.1.1 经济因素 | 第25页 |
4.1.2 法律因素 | 第25页 |
4.1.3 劳动力因素 | 第25-26页 |
4.1.4 就业观念因素 | 第26页 |
4.2 锡山区劳动争议的新特点 | 第26页 |
4.2.1 劳资矛盾对立加剧,化解难度加大 | 第26页 |
4.2.2 案件事实认定难,适用法律难 | 第26页 |
4.2.3 前置性纠纷化解途径不畅 | 第26页 |
4.3 锡山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现状 | 第26-28页 |
4.3.1 建立“1+4”劳动争议仲裁网络 | 第26-27页 |
4.3.2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全覆盖 | 第27页 |
4.3.3 全面落实劳动争议处理“三方机制” | 第27页 |
4.3.4 通过规范企业用工预防劳动争议 | 第27页 |
4.3.5 切实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 第27-28页 |
4.4 锡山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不足 | 第28-30页 |
4.4.1 行政救济功能弱化 | 第28页 |
4.4.2 企业调解日趋虚化 | 第28页 |
4.4.3 仲裁作用发挥不够 | 第28-29页 |
4.4.4 裁审衔接不畅 | 第29-30页 |
第5章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5页 |
5.1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简介 | 第30-32页 |
5.1.1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0页 |
5.1.2 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0-31页 |
5.1.3 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1页 |
5.1.4 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1-32页 |
5.2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普遍特点 | 第32-33页 |
5.2.1 遵循调解自愿原则 | 第32页 |
5.2.2 强调第三方原则 | 第32页 |
5.2.3 重视内部调解原则 | 第32页 |
5.2.4 主张互相沟通原则 | 第32-33页 |
5.2.5 专业化原则 | 第33页 |
5.3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5.3.1 建立以调解为主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3页 |
5.3.2 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 第33页 |
5.3.3 建立专业的劳动争议审判庭 | 第33-34页 |
5.3.4 建立科学的裁审衔接机制 | 第34-35页 |
第6章 公共治理视角下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35-43页 |
6.1 构建国家引导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5-36页 |
6.2 国家引导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具体内容 | 第36-43页 |
6.2.1 预防为主,加大劳动监察部门执法力度 | 第37-38页 |
6.2.2 源头防控,强化各级工会组织法律监督 | 第38-39页 |
6.2.3 调解前置,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 第39-41页 |
6.2.4 仲裁后移,推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革 | 第41-42页 |
6.2.5 诉讼保底,改革法院劳动争议诉讼体制 | 第42-4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7.1 结论 | 第43-44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