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场景与场景知觉 | 第10-11页 |
2 场景知觉研究最关注的问题 | 第11-14页 |
·场景中的物体识别 | 第12-13页 |
·场景物体识别的理论模型 | 第13-14页 |
·知觉图式模型(perceptual schema model) | 第13页 |
·启动模型(The priming model) | 第13页 |
·功能分离模型(The functional isolation model) | 第13-14页 |
3 场景物体识别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使用眼动范式开展的研究 | 第14-15页 |
·使用物体觉察范式开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场景新物体加工识别的研究 | 第16-17页 |
·影响场景新物体加工识别的因素 | 第17-19页 |
·物体特征及变化特征的影响 | 第18页 |
·场景语义信息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19-28页 |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 第20-23页 |
·变化觉察范式与眼动研究相结合 | 第21页 |
·场景物体加工识别中注意、记忆的作用 | 第21-22页 |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被试分组 | 第24页 |
·实验器材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指标 | 第26-27页 |
·实验过程 | 第27页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2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8-39页 |
1 实验一 场景突现新物体加工识别的眼动研究 | 第28-34页 |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被试 | 第28页 |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首次注视到新物体的时间 | 第29-30页 |
·对新物体的单一注视最大值 | 第30页 |
·兴趣区注视次数 | 第30-31页 |
·兴趣区注视持续时间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2 实验二 场景非突现新物体加工识别的眼动研究 | 第34-39页 |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被试 | 第34页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实验程序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首次注视到新物体的时间 | 第35-36页 |
·兴趣区单一注视最大值 | 第36页 |
·兴趣区注视次数 | 第36-37页 |
·兴趣区总注视时间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第四部分 新物体突现与非突现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1 新物体再认成绩的差异比较 | 第40页 |
2 眼动指标的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页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41-46页 |
1 场景—物体语义不一致效应 | 第41-42页 |
2 实验范式对加工程度效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 场景新物体加工识别中注意、记忆的作用 | 第43-44页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附件1:场景-物体语义一致性评定表 | 第52-53页 |
附件2:眼动轨迹图例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