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1.1.1 古诗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 | 第10页 |
1.1.2 《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 第10页 |
1.1.3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对词义理解缺乏重视 | 第10-11页 |
1.1.4 传统“小学”对古诗文词义理解深有启发 | 第11页 |
1.1.5 相关研究经验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观察法 | 第13页 |
1.4.3 实验研究法 | 第13页 |
1.4.4 行动研究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1 理论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5.2 实践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1 心理学依据 | 第16-17页 |
2.1.1 意义识记为重 | 第16页 |
2.1.2 形象思维为主 | 第16页 |
2.1.3 学习兴趣为要 | 第16-17页 |
2.2 教育学依据 | 第17页 |
2.3 训诂学依据 | 第17-18页 |
第3章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实依据 | 第18-21页 |
3.1 词义理解是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第18页 |
3.1.1 词义理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8页 |
3.1.2 词义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 | 第18页 |
3.2 词义理解是古今文言差异性的客观需求 | 第18-19页 |
3.3 词义理解促进古诗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 第19-21页 |
3.3.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第19页 |
3.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19-20页 |
3.3.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第20-21页 |
第4章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设计 | 第21-39页 |
4.1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原则 | 第21-22页 |
4.1.1 科学性原则 | 第21页 |
4.1.2 直观性原则 | 第21页 |
4.1.3 主体性原则 | 第21-22页 |
4.2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 | 第22-25页 |
4.2.1 讲读结合法 | 第22-23页 |
4.2.2 直观演示法 | 第23-24页 |
4.2.3 关联比较法 | 第24-25页 |
4.3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案例 | 第25-39页 |
4.3.1 《渔歌子》教学设计方案 | 第25-30页 |
4.3.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 | 第30-39页 |
第5章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实施 | 第39-54页 |
5.1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39-45页 |
5.1.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39-41页 |
5.1.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41-45页 |
5.2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施结论 | 第45-48页 |
5.2.1 有助于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 第45页 |
5.2.2 有助于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 第45-46页 |
5.2.3 有助于感知形象,体味意境 | 第46-47页 |
5.2.4 有助于传承文化,丰厚底蕴 | 第47-48页 |
5.3 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施建议 | 第48-54页 |
5.3.1 提升学科素养 | 第48-50页 |
5.3.2 提高教学技能 | 第50-5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