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1.5.1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理论基础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2.1 金融支持理论 | 第23页 |
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3-24页 |
2.3 合作金融理论 | 第24-25页 |
2.4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5-27页 |
3 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的概况分析 | 第27-43页 |
3.1 泰安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概况 | 第27-32页 |
3.1.1 泰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3.1.2 泰安市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的发展概况 | 第29-31页 |
3.1.3 泰安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3.2 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3.2.1 制定并落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32-34页 |
3.2.2 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 第34-36页 |
3.2.3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信贷产品 | 第36-40页 |
3.3 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成效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 第40-41页 |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拉动农业产值增长的核心力量 | 第41-43页 |
4 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3-50页 |
4.1 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 | 第43-46页 |
4.1.1 泰安市银行业的信贷资金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 | 第43-46页 |
4.1.2 泰安市银行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 第46页 |
4.2 泰安市银行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授款额度低 | 第46-47页 |
4.3 泰安市银行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措施无法落实 | 第47页 |
4.4 银行贷款权限和期限设置不合理 | 第47-48页 |
4.4.1 基层银行的贷款权限低 | 第47-48页 |
4.4.2 贷款期限不合理 | 第48页 |
4.5 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少 | 第48-50页 |
5 提升泰安市银行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授款额度 | 第50页 |
5.2 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 | 第50-51页 |
5.2.1 创新信贷抵押担保物 | 第50页 |
5.2.2 创新信贷担保措施 | 第50-51页 |
5.3 放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权限和期限 | 第51-52页 |
5.3.1 延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期限 | 第51-52页 |
5.3.2 下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权限 | 第52页 |
5.4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 第52-53页 |
5.4.1 创新原有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流程 | 第52页 |
5.4.2 研发更加多样化的新型金融产品 | 第52-53页 |
5.5 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 | 第53-54页 |
5.5.1 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分能力 | 第53页 |
5.5.2 加大金融普及力度,提高农户的金融意识 | 第53页 |
5.5.3 借助互联网金融,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 第53-54页 |
5.5.4 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 第54页 |
5.6 实现银行业与农业保险的衔接 | 第54-55页 |
5.7 完善农业金融的产业链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