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对工业化城镇化一般关系的探讨 | 第9-10页 |
1.2.2 对工业化城镇化一般关系模式及其区域空间特征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对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价研究 | 第11页 |
1.2.4 对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动力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5 对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12页 |
1.2.6 简要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新型工业化 | 第16-17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钱—赛“标准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人口流动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与托达罗模式 | 第20-21页 |
2.2.4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 | 第21页 |
2.2.5 能量聚合体模型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成都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初步判断 | 第22-25页 |
3.1 判断方法及选择 | 第22页 |
3.2 判断结论与分析 | 第22-25页 |
第四章 成都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系统评价 | 第25-34页 |
4.1 评价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25-28页 |
4.1.1 评价指标选择 | 第25-26页 |
4.1.2 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过程 | 第28-30页 |
4.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28-29页 |
4.2.2 评价过程 | 第29-30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4.3.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第30-31页 |
4.3.2 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 第31-3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4-36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34-35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