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裂缝性油藏 | 第18页 |
1.2 裂缝性油藏的勘探开发 | 第18-22页 |
1.2.1 传统裂缝油藏的勘探开发现状 | 第18-20页 |
1.2.2 新兴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20-22页 |
1.3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 第22-26页 |
1.3.1 双重孔隙度模型 | 第22-25页 |
1.3.2 离散裂缝模型 | 第25-26页 |
1.4 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第2章 非结构PEBI网格 | 第28-36页 |
2.1 数值模拟中的网格 | 第28-30页 |
2.1.1 结构网格 | 第28-29页 |
2.1.2 非结构网格 | 第29页 |
2.1.3 裂缝网络的网格表征 | 第29-30页 |
2.2 网格数据结构 | 第30-31页 |
2.3 PEBI网格生成算法 | 第31-33页 |
2.4 裂缝网络的PEBI网格生成算法 | 第33-36页 |
2.4.1 单条裂缝 | 第33-34页 |
2.4.2 相交裂缝 | 第34页 |
2.4.3 裂缝顶点的处理 | 第34-35页 |
2.4.4 PEBI网格的生成流程 | 第35-36页 |
第3章 单相页岩气流动数学模型 | 第36-68页 |
3.1 气藏基本参数 | 第36-38页 |
3.1.1 孔隙度 | 第36-37页 |
3.1.2 多孔介质渗透率 | 第37页 |
3.1.3 地层体积因子 | 第37-38页 |
3.2 页岩气物性特征及流动机理 | 第38-46页 |
3.2.1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 第38页 |
3.2.2 气体状态方程和偏差因子Z | 第38-41页 |
3.2.3 页岩气密度 | 第41-42页 |
3.2.4 页岩气粘度 | 第42-43页 |
3.2.5 吸附效应 | 第43-45页 |
3.2.6 Knudsen扩散效应 | 第45-46页 |
3.3 单相流动方程 | 第46-48页 |
3.3.1 基本方程推导 | 第46-47页 |
3.3.2 页岩气离散裂缝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3.4 方程离散化 | 第48-55页 |
3.4.1 基本方法介绍 | 第48-50页 |
3.4.2 裂缝离散化 | 第50-52页 |
3.4.3 井网格的离散化 | 第52-55页 |
3.4.4 体积修正 | 第55页 |
3.5 求解方法 | 第55-60页 |
3.5.1 线性化 | 第55-56页 |
3.5.2 Jacobian行列式和矩阵求解器 | 第56-60页 |
3.6 数值算例 | 第60-63页 |
3.6.1 与商业软件ECLIPSE验证 | 第60-61页 |
3.6.2 与文献算例对比 | 第61-62页 |
3.6.3 吸附和Knudsen扩散效应对产量影响 | 第62-63页 |
3.7 页岩气物质平衡 | 第63-67页 |
3.7.1 拟压力 | 第63-65页 |
3.7.2 物质平衡拟时间 | 第65-67页 |
3.8 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树状分支裂缝水平井 | 第68-85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8-69页 |
4.2 物理模型 | 第69页 |
4.3 数学模型 | 第69-74页 |
4.3.1 控制方程 | 第69-70页 |
4.3.2 传统偏心井模型 | 第70-73页 |
4.3.3 修正偏心井模型 | 第73-74页 |
4.4 数值方法和验证 | 第74-78页 |
4.4.1 数值方法 | 第74-75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75-78页 |
4.5 油田实例 | 第78-80页 |
4.6 敏感性分析 | 第80-84页 |
4.6.1 裂缝角度影响 | 第81-82页 |
4.6.2 裂缝不对称性影响 | 第82-83页 |
4.6.3 裂缝数目的影响 | 第83-84页 |
4.7 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耦合地质力学 | 第85-10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5-86页 |
5.2 基本理论 | 第86-87页 |
5.2.1 有效应力 | 第86页 |
5.2.2 吸附应变 | 第86-87页 |
5.3 渗透率模型 | 第87-91页 |
5.3.1 基质渗透率 | 第87-90页 |
5.3.2 裂缝渗透率 | 第90-91页 |
5.4 流动-地质力学耦合 | 第91-92页 |
5.4.1 简单耦合 | 第91页 |
5.4.2 全耦合 | 第91-92页 |
5.5 几何模型和油藏参数 | 第92-94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5.6.1 气藏产量演变 | 第94-95页 |
5.6.2 敏感性分析 | 第95-98页 |
5.7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100-114页 |
6.1 多相流基本参数 | 第100-102页 |
6.1.1 饱和度 | 第100页 |
6.1.2 润湿性 | 第100-101页 |
6.1.3 毛管力 | 第101-102页 |
6.1.4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 第102页 |
6.2 两相流动方程 | 第102-104页 |
6.3 IMPES求解 | 第104-106页 |
6.4 数值验证 | 第106-109页 |
6.4.1 Case 1:注水驱油算例验证 | 第106-107页 |
6.4.2 Case 2:DFM和单孔隙度模型(SGM)比较 | 第107-109页 |
6.5 裂缝油藏两相驱替模型在CO_2驱中的应用 | 第109-113页 |
6.5.1 存在裂缝和不存在裂缝时突破时间 | 第109-110页 |
6.5.2 裂缝方向对CO_2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5.3 裂缝传导率对每条裂缝产能影响 | 第112-113页 |
6.6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文章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15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