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主要符号 | 第16-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 车室内空气微环境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方法及进程 | 第20-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车室内空气品质及污染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1 室内空气品质的概念 | 第22页 |
1.3.2 车室内空气品质及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污染物暴露问题的研究 | 第23-25页 |
1.4.1 暴露评价及其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1.4.2 暴露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1.4.3 污染物暴露浓度监测及暴露水平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 臭氧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6-27页 |
2 公交舒适性、空气品质调研、灰色关联评价与实测研究 | 第27-47页 |
2.1 问卷调查 | 第27-35页 |
2.1.1 问卷的设计准备与调研 | 第27-28页 |
2.1.2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2.2 实测及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2.2.1 实测过程 | 第35-36页 |
2.2.2 实测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2.3 SPSS软件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2.3.1 半分信度评价 | 第37-38页 |
2.3.2 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2.4 整体灰色关联评价 | 第39-41页 |
2.4.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2.4.2 车室内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第40-41页 |
2.5 舒适性参数、颗粒物及交通流的实测研究 | 第41-45页 |
2.5.1 周期性实测准备及过程 | 第41页 |
2.5.2 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公交微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基础及方法 | 第47-65页 |
3.1 公交内空调气流组织形式与运动规律 | 第47-51页 |
3.1.1 大中型客车常见的空调气流组织形式 | 第47-49页 |
3.1.2 公交车内流场中的气流运动 | 第49-51页 |
3.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1-55页 |
3.2.1 湍流模拟 | 第51-53页 |
3.2.2 辐射传热模拟 | 第53-54页 |
3.2.3 离散模型 | 第54-55页 |
3.2.4 气态运输模拟 | 第55页 |
3.3 数值模拟过程 | 第55-60页 |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5-57页 |
3.3.2 热环境边界条件设定 | 第57-59页 |
3.3.3 模拟求解 | 第59-60页 |
3.4 数值模拟中网格的选择与优化 | 第60-65页 |
3.4.1 网格数的优化作用 | 第60-61页 |
3.4.2 网格形式的比较 | 第61-65页 |
4 夏季空调公交乘客舱环境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65-97页 |
4.1 数值模拟颗粒物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5页 |
4.2 夏季原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8页 |
4.2.1 方案A压力分布 | 第67页 |
4.2.2 方案A湍动能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4.2.3 方案A温度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2.4 方案A速度分布状况分析 | 第69-71页 |
4.2.5 方案A颗粒物PM_(10)浓度分布状况分析 | 第71-74页 |
4.2.6 方案A乘客舒适性综合分析 | 第74-75页 |
4.2.7 模拟结果与实测校验 | 第75-77页 |
4.2.8 方案A有无热源对比 | 第77-78页 |
4.3 改变送风量 | 第78-79页 |
4.4 改进空调布设形式 | 第79-90页 |
4.4.1 优化方案B——下置条缝式出风口方案 | 第79-84页 |
4.4.2 优化方案C——上置两出风口方案 | 第84-89页 |
4.4.3 三种空调布设形式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4.5 对于乘客舱送风角度改变的分析 | 第90-94页 |
4.5.1 送风角度90°时方案分析 | 第91-92页 |
4.5.2 送风角度60°时方案分析 | 第92-93页 |
4.5.3 夏季、冬季改变送风角度方案对比 | 第93-94页 |
4.6 夏季PM_(2.5)分布状况分析 | 第94-9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公交内臭氧污染与暴露问题的模拟研究 | 第97-125页 |
5.1 现行公交微环境臭氧污染扩散分析 | 第97-104页 |
5.1.1 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 第97-98页 |
5.1.2 车内暴露浓度、吸入剂量与年龄差异 | 第98-101页 |
5.1.3 空气龄及流场变化 | 第101-104页 |
5.2 对现行微环境方案的改进、比较与分析 | 第104-109页 |
5.2.1 改变送风量的数值模拟 | 第104-106页 |
5.2.2 改变送风角度的数值模拟 | 第106-107页 |
5.2.3 改变空调几何布设的数值模拟 | 第107-108页 |
5.2.4 几种优化方案空气龄比较 | 第108-109页 |
5.3 模拟乘客舱门开启、关闭时的影响 | 第109-116页 |
5.3.1 乘客舱门开启时的变化分析 | 第109-112页 |
5.3.2 乘客舱门关闭时的变化分析 | 第112-116页 |
5.4 伴随NO_x与O_3反应的现行公交微环境臭氧污染扩散模拟分析 | 第116-123页 |
5.4.1 O_3与NO_x反应的化学机理 | 第116-117页 |
5.4.2 车厢内气体污染物的组份设定及模拟设置 | 第117页 |
5.4.3 无反应状态下NO_x的扩散状况 | 第117-119页 |
5.4.4 反应状态下NO_x的扩散状况(初始状态不含NO_2) | 第119-121页 |
5.4.5 污染状态下污染物反应扩散状况(初始状态含NO_2) | 第121-12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展望 | 第126-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