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简缩字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码型转换背景 | 第11-12页 |
1.2 本文采用的常用码型介绍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基于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全光码型转换 | 第14-16页 |
1.3.2 基于SOA的全光码型转换 | 第16-17页 |
1.3.3 基于波导的码型转换 | 第17-18页 |
1.3.4 基于光纤非线性环的码型转换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9-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码型转换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 | 第21-22页 |
2.2 非线性效应 | 第22-24页 |
2.3 基于FWM的全光码型转换基本原理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光NRZ到电RZ的码型转换 | 第25-38页 |
3.1 光电码型转换应用背景 | 第25页 |
3.2 光电码型转换原理 | 第25-26页 |
3.3 光电码型转换仿真系统结构 | 第26-27页 |
3.4 光NRZ到电RZ码型转换的数值仿真 | 第27-30页 |
3.5 码型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5.1 泵浦功率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2 输入时钟时间宽度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31-32页 |
3.6 交换泵浦和信号位置 | 第32-37页 |
3.6.1 码型转换原理 | 第32-33页 |
3.6.2 仿真系统结构改变 | 第33-34页 |
3.6.3 数值仿真与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3.6.4 位置交换后码型转换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6.4.1 泵浦功率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4.2 输入泵浦时间宽度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马赫增德尔干涉结构的全光码型转换 | 第38-53页 |
4.1 应用场景 | 第38页 |
4.2 全光码型转换原理 | 第38-39页 |
4.3 全光码型转换仿真系统结构 | 第39-40页 |
4.4 全光NRZ到RZ码型转换的数值仿真 | 第40-44页 |
4.5 全光码型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4.5.1 SPM和XPM效应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2 输入泵浦功率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3 输入泵浦时间宽度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 交换泵浦和信号位置的全光码型转换 | 第47-52页 |
4.6.1 码型转换原理 | 第47-48页 |
4.6.2 位置交换 | 第48-49页 |
4.6.3 数值仿真与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4.6.4 位置交换后码型转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4.6.4.1 泵浦功率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51页 |
4.6.4.2 输入信号时间宽度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51-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基于Sagnac环的全光码型转换 | 第53-61页 |
5.1 应用场景 | 第53页 |
5.2 全光码型转换原理 | 第53-54页 |
5.3 基于Sagnac环的全光NRZ到RZ的码型转换仿真系统结构图 | 第54-55页 |
5.4 基于Sagnac环的全光NRZ到RZ的码型转换数值仿真 | 第55-59页 |
5.5 码型转换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第59-60页 |
5.5.1 输入泵浦功率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2 输入泵浦时间对码型转换的影响 | 第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