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民生问题的凸显与民生的思想资源 | 第11-20页 |
(一) 现实背景分析:凸显民生问题 | 第11-16页 |
1. 世情分析 | 第11-13页 |
2. 国情分析 | 第13-14页 |
3. 党情分析 | 第14-16页 |
(二) 民生思想资源分析:凸显马克思的公共性民生思想 | 第16-20页 |
1. 儒学之民生 | 第16-17页 |
2. 自由主义之民生 | 第17页 |
3. 民主社会主义之民生 | 第17-18页 |
4. 马克思主义之民生 | 第18-20页 |
二、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解读 | 第20-28页 |
(一)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产生根源 | 第20-22页 |
1. 人的"共在"是公共性产生的存在论根源 | 第20-21页 |
2. 在实践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形成的根本动因 | 第21-22页 |
3.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是公共性的现实根源 | 第22页 |
(二)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中的三重维度 | 第22-28页 |
1. 人的公共性与自利性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2.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 第24-25页 |
3. 真实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之间的矛盾 | 第25-28页 |
三、马克思公共民生观的解读 | 第28-37页 |
(一) 公共产品和公平正义:民生需求和价值理念 | 第28-31页 |
1. 公共产品:民生需求 | 第28-29页 |
2. 公平正义:民生价值理念 | 第29-31页 |
(二) 交往实践和共同体:民生实现的途径和场域 | 第31-34页 |
1. 交往实践:民生实现的途径 | 第32-33页 |
2. 共同体:民生实现的场域 | 第33-34页 |
(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民生的最高境界 | 第34-37页 |
四、马克思公共民生观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37-49页 |
(一) 民生建设的前提是发展和积累公共性 | 第37-40页 |
1. 保护"环境",创造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 第37-38页 |
2. 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 第38-40页 |
3. 发展社会精神文化,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 第40页 |
(二) 民生建设的关键是合理分配公共性 | 第40-45页 |
1. 践行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 第41-42页 |
2. 加强民生法治建设,保持对公共权力和个人利益的批判和监督 | 第42-43页 |
3.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编织民生安全网 | 第43-45页 |
(三) 民生建设的主导是国家,主体是公民 | 第45-49页 |
1. 构建民生型政府,发挥国家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第45-46页 |
2. 构建成熟的公民社会,发挥公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