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8-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2.1 国外关于定向增发新股公告效应的研究 | 第10-11页 |
2.1.1 所有权结构效应假说 | 第10页 |
2.1.2 投资机会效应假说 | 第10页 |
2.1.3 信息不对称假说 | 第10-11页 |
2.1.4 监督效应假说 | 第11页 |
2.1.5 协调理论 | 第11页 |
2.2 国内关于定向增发新股公告效应的研究 | 第11-13页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3-15页 |
3 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3.1 资本市场有效性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 | 第15-16页 |
3.2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 | 第16页 |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 | 第16-17页 |
3.4 控制权理论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 | 第17页 |
3.5 投资机会理论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 | 第17-19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概况 | 第19-28页 |
4.1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19-20页 |
4.2 定向增发详细流程 | 第20-21页 |
4.3 定向增发与其他股权再融资方式的比较 | 第21-23页 |
4.4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23-28页 |
4.4.1 引入战略投资者型 | 第23-24页 |
4.4.2 补充流动资金型 | 第24页 |
4.4.3 项目融资型 | 第24-25页 |
4.4.4 并购型 | 第25-26页 |
4.4.5 资产注入型 | 第26-27页 |
4.4.6 借壳上市型 | 第27-28页 |
5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28-42页 |
5.1 事件研究法 | 第28-30页 |
5.1.1 事件研究法概述 | 第28页 |
5.1.2 事件日的确定 | 第28-29页 |
5.1.3 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第29-30页 |
5.1.4 实证检验方法 | 第30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0-31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5.3.1 预案公告日样本总体分析 | 第31-34页 |
5.3.2 预案公告日不同类型定向增发样本分析 | 第34-38页 |
5.3.3 证监会核准公告日样本总体分析 | 第38-42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3-4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