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18页 |
2.1.2 封闭型小区 | 第18-19页 |
2.1.3 街区型居住区 | 第19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紧凑城市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区位理论 | 第21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城市街区型住宅小区的案列分析 | 第23-35页 |
3.1 国外案例 | 第23-27页 |
3.1.1 美国巴特利公园城 | 第23-24页 |
3.1.2 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 | 第24-25页 |
3.1.3 日本幕张滨城住区 | 第25-27页 |
3.2 国内案例 | 第27-32页 |
3.2.1 北京建外SOHO | 第27-29页 |
3.2.2 成都壹街区 | 第29-30页 |
3.2.3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 | 第30-32页 |
3.3 国内外城市街区型住宅小区的经验与启示 | 第32-33页 |
3.3.1 大开放与小封闭结合的灵活性 | 第32页 |
3.3.2 住宅区混合功能规划的有机性 | 第32页 |
3.3.3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 第32-33页 |
3.3.4 道路系统多元化的通达性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住宅小区模式比较 | 第35-44页 |
4.1 封闭型住宅小区分析 | 第35-37页 |
4.1.1 封闭型住宅小区的发展过程 | 第35-36页 |
4.1.2 封闭型住宅小区的土地利用效应 | 第36-37页 |
4.2 街区型住宅小区分析 | 第37-40页 |
4.2.1 街区型住宅小区的发展过程 | 第37-39页 |
4.2.2 街区型住宅小区的土地利用效应 | 第39-40页 |
4.3 两种模式土地利用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4.3.1 土地利用的正面效应比较 | 第40-41页 |
4.3.2 土地利用的负面效应比较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5 我国土地利用中街区型住宅小区建设的问题 | 第44-49页 |
5.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 第44-46页 |
5.1.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5.1.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5.2 开放标准问题 | 第46-47页 |
5.2.1 已建封闭小区转型为街区型小区的条件限定问题 | 第46页 |
5.2.2 新建街区型小区的路网设计问题 | 第46-47页 |
5.3 补偿问题 | 第47-48页 |
5.3.1 小区土地开放为城市公用道路的补偿问题 | 第47页 |
5.3.2 对业主的居住区土地使用权补偿的协调问题 | 第47-48页 |
5.4 规划问题 | 第48-49页 |
5.4.1 街区型小区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 第48页 |
5.4.2 街区型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问题 | 第48-49页 |
6 我国推行街区型住宅小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6.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表率作用 | 第49页 |
6.2 注重业主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 第49-50页 |
6.3 制定和健全权益分配的法律法规 | 第50页 |
6.4 注重城市规划设计 | 第50页 |
6.5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