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超声的概述 | 第15-18页 |
1.1.1 超声波 | 第15页 |
1.1.2 超声产生的效应 | 第15-17页 |
1.1.2.2 热效应 | 第15页 |
1.1.2.3 空化效应 | 第15-16页 |
1.1.2.4 热解和自由基效应 | 第16页 |
1.1.2.5 其他效应 | 第16-17页 |
1.1.3 超声在污泥处理的应用 | 第17-18页 |
1.1.3.1 超声破解污泥机理的初步分析 | 第17页 |
1.1.3.2 超声在破解污泥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水力空化的概述 | 第18-20页 |
1.2.1 水力空化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1.2.1.1 空化数 | 第18页 |
1.2.1.2 空化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2 水力空化对化学反应强化的机理 | 第19页 |
1.2.3 水力空化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芬顿技术的概述 | 第20-24页 |
1.3.1 芬顿法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1.3.2 传统芬顿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21页 |
1.3.3 类芬顿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3.1 电-芬顿法 | 第22页 |
1.3.3.2 光-芬顿法 | 第22页 |
1.3.3.3 超声-芬顿法 | 第22页 |
1.3.3.4 微波-芬顿法 | 第22-23页 |
1.3.3.5 零价铁-芬顿法 | 第23页 |
1.3.4 芬顿技术在污泥脱水领域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污泥脱水的现状研究 | 第24-30页 |
1.4.1 污泥组成 | 第24-25页 |
1.4.2 污泥检测指标 | 第25-27页 |
1.4.2.1 结合水 | 第25页 |
1.4.2.2 毛细吸水时间 | 第25页 |
1.4.2.3 过滤比阻 | 第25-26页 |
1.4.2.4 pH值 | 第26页 |
1.4.2.5 Zeta电势 | 第26-27页 |
1.4.3 污泥调理方法 | 第27-30页 |
1.4.3.1 物理调理 | 第27-28页 |
1.4.3.2 化学调理 | 第28-29页 |
1.4.3.3 生物或酶调理 | 第29-30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3页 |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水力空化协同类芬顿反应降解偶氮染料橙黄G的研究 | 第33-49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2 装置运行条件 | 第35-36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2.3.1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2 不同处理方法对OG降解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 流量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3.4 初始pH值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3.5 不同初始OG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3.6 ZVI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3.7 H_2O_2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8 ZVI固定的位置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3.9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3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4.1 不同处理方法下OG的降解率 | 第39-40页 |
2.4.2 流速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3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4 初始OG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5 ZVI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6 不同双氧水浓度下OG的降解率 | 第44-45页 |
2.4.7 ZVI位置对OG的降解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8 HC-HPF系统中OG降解机理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超声协同类芬顿反应降解偶氮染料橙黄G的协同机制及机理的研究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50-5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3.2.2 装置运行条件 | 第51-5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3.1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3.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5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3.4.1 超声-ZVI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2 补充试验 | 第56-60页 |
3.4.2.1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2 羟基自由基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2.3 亚铁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2.4 ZVI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双氧水投加对ZVI/US体系降解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超声联合酸化预处理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64-65页 |
4.2.1 污泥来源与性质 | 第64页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4.3.1 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4.3.2 污泥调理 | 第66页 |
4.3.2.1 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泥脱水性能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66页 |
4.3.2.2 不同超声功率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66页 |
4.3.2.3 不同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66页 |
4.3.3 提取EPS | 第66-67页 |
4.3.4 EPS分析 | 第67页 |
4.3.4.1 多糖与蛋白质的测量 | 第67页 |
4.3.4.2 三维荧光分析 | 第6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 第68-73页 |
4.4.1.1 污泥脱水性能 | 第68-69页 |
4.4.1.2 溶解性有机物 | 第69-72页 |
4.4.1.3 电镜照片 | 第72-73页 |
4.4.2 超声和酸化的影响 | 第73-78页 |
4.4.2.1 pH值影响 | 第73-76页 |
4.4.2.2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3 技术改进 | 第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水力空化-酸化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探究 | 第79-89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仪器与试剂 | 第79-81页 |
5.2.1 污泥来源与性质 | 第79-80页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0-81页 |
5.2.3 实验装置运行 | 第81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5.3.1 分析方法 | 第81页 |
5.3.2 污泥调理 | 第81-82页 |
5.3.2.1 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泥脱水性能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1页 |
5.3.2.2 不同空化时间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81页 |
5.3.2.3 不同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3 提取EPS与分析 | 第8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2-88页 |
5.4.1 水力空化-酸化处理污泥性质的对比 | 第82-84页 |
5.4.1.1 水力空化-酸化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1.2 水力空化-酸化对污泥固含量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2 水力空化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2.1 水力空化时间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3 pH值的影响 | 第85-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