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7页 |
2.1 国内外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2.1.1 国外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1.2 国内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2 公允价值模式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2.1 国外公允价值模式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2.2 国内公允价值模式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2.3 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1 国外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2 国内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31页 |
2.4 涉及企业特征的审计收费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2.4.1 企业规模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2 企业盈利能力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34-37页 |
2.5.1 国外文献评述 | 第34-35页 |
2.5.2 国内文献评述 | 第35-37页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7-46页 |
3.1 审计收费理论依据 | 第37-42页 |
3.1.1 信息传递理论 | 第37-39页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9-41页 |
3.1.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41-42页 |
3.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3.2.1 审计费用供给分析 | 第42页 |
3.2.2 审计费用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3-46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46-48页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46页 |
4.2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模型1) | 第46-47页 |
4.3 公允价值的四种属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模型2) | 第47-48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48-58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5.2 面板数据模型含义 | 第49页 |
5.3 单位根检验 | 第49-50页 |
5.4 模型1实证分析结果 | 第50-54页 |
5.4.1 豪斯曼检验 | 第50-51页 |
5.4.2 随机效用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4.3 异方差检验 | 第52页 |
5.4.4 自相关检验 | 第52页 |
5.4.5 异方差与自相关的修正 | 第52-54页 |
5.5 模型2实证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5.5.1 豪斯曼检验 | 第54页 |
5.5.2 随机效用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5.3 异方差检验 | 第55页 |
5.5.4 自相关检验 | 第55-56页 |
5.5.5 异方差与自相关的修正 | 第56-5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8-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59-63页 |
6.2.1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审计定价模型 | 第59-60页 |
6.2.2 制定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审计收费标准 | 第60页 |
6.2.3 鼓励多元发展,加强和完善审计市场监管机制 | 第60-61页 |
6.2.4 强化审计单位的律法意识和法律责任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表 变量定义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