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文本解读观的流变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奠基阶段:叶圣陶、朱自清的范例解读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奠基阶段的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叶圣陶:经验性文本解读 | 第12-15页 |
第三节 朱自清:经验和学理结合的解读 | 第15-19页 |
第四节 叶圣陶、朱自清对文本解读发展的贡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隐秘发展阶段:于漪、钱梦龙的教学解读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隐秘发展阶段的背景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于漪:经验性的情感式解读 | 第22-27页 |
第三节 钱梦龙:经验性的理智式解读 | 第27-31页 |
第四节 于漪、钱梦龙对文本解读发展的贡献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显性阶段:钱理群、孙绍振的学者解读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显性阶段的背景 | 第33页 |
第二节 钱理群:学者解读的人文倾向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孙绍振:学者解读的理性建构 | 第37-42页 |
第四节 学者解读对文本解读发展的贡献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文本解读观的流变及导向 | 第45-51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观的流变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学者解读和教师运用结合的合理性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