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制度创新探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0页
一、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制度概述第10-16页
    (一) 民事诉讼调审的概念及特征第10-12页
        1. 民事诉讼调审的概念第10-11页
        2. 民事诉讼调审制度的特征第11-12页
    (二) 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制度发展历程第12-14页
    (三) 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意义第14-16页
        1. 弥补判决的不足第14-15页
        2. 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第15页
        3.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第15-16页
二、现行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制度带来的问题第16-25页
    (一) 权力主体合一带来的问题第16-19页
        1. 当事人调解自愿难以保证第16-17页
        2. 审判中立性受到破坏第17-18页
        3. 调解信息无法得到保密第18-19页
    (二) 调解与判决程序合一产生的问题第19-21页
        1. 调解的不公开性与审判的公开性之间存在差异第19-20页
        2. 调解的灵活高效与审判的规范严谨之间存在差异第20页
        3. 程序合一导致调解与审判的混同第20-21页
    (三) 法院制度设计引发的问题第21-22页
        1. 绩效考评机制第21页
        2. 错案追究制度第21-22页
    (四) 我国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第22-25页
        1. 程序规定过于模糊第22-23页
        2. 适用范围过于宽泛第23-24页
        3. 当事人的反悔导致调解无效第24-25页
三、有关调审关系的几种观点与评析第25-29页
    (一) 取消替代论第25-26页
    (二) 改革加强论第26-27页
    (三) 调审分离论第27-29页
四、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制度创新探索——调审适度分离第29-37页
    (一) 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二) 调审适度分离的制度创新第30-37页
        1. 角色上的适度分离:调解法官与审判法官第30-32页
        2. 程序上的适度分离: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第32-33页
        3. 地点上的适度分离:调解庭与审判庭第33-34页
        4. 信息上的适度分离:调解保密性与审判公开性第34-35页
        5. 法官绩效考核分离:调解法官与审判法官适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第35-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医疗纠纷案件审理中的意见证据制度研究
下一篇:检警关系的转型:检察引导侦查模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