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2.1.1 电力的特点 | 第13页 |
2.1.2 自然垄断 | 第13-16页 |
2.1.3 企业经营战略分析工具 | 第16-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3 我国售电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22-29页 |
3.1 我国售电市场的现状 | 第22-23页 |
3.1.1 我国售电市场的总体状况 | 第22页 |
3.1.2 我国售电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3.2 我国售电市场的发展方向 | 第23-29页 |
3.2.1 新电改政策解读 | 第23-25页 |
3.2.2 我国售电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25-28页 |
3.2.3 我国配售电公司的发展前景预测 | 第28-29页 |
4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行业的市场分析 | 第29-41页 |
4.1 YL配售电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4.1.1 YL配售电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4.1.2 YL配售电公司的主营业务 | 第29-30页 |
4.1.3 YL配售电公司作为案例研究的可参考性 | 第30页 |
4.2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30-33页 |
4.2.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1-32页 |
4.2.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32-33页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3页 |
4.3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五力分析 | 第33-38页 |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4.3.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4.3.3 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第35-37页 |
4.3.4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 第37-38页 |
4.3.5 替代品威胁分析 | 第38页 |
4.4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SWOT分析 | 第38-40页 |
4.4.1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SO战略 | 第38-39页 |
4.4.2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ST战略 | 第39页 |
4.4.3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WO战略 | 第39页 |
4.4.4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WT战略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1页 |
5 国外售电市场和售电公司的发展模式与借鉴 | 第41-55页 |
5.1 国外主要国家售电市场发展模式比较 | 第41-52页 |
5.1.1 美国售电市场的发展模式 | 第41-45页 |
5.1.2 英国售电市场的发展模式 | 第45-48页 |
5.1.3 俄罗斯售电市场的发展模式 | 第48-50页 |
5.1.4 国外售电市场改革的失败教训 | 第50-51页 |
5.1.5 国外售电市场改革模式的普遍特点 | 第51-52页 |
5.2 国外售电公司业务模式借鉴 | 第52-55页 |
5.2.1 国外售电公司的主要业务 | 第52-53页 |
5.2.2 国外售电公司的业务创新方向 | 第53-55页 |
6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主要业务与盈利模式分析 | 第55-62页 |
6.1 YL配售电公司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业务模式分析 | 第55-57页 |
6.1.1 YL配售电公司的主要业务 | 第55-56页 |
6.1.2 YL配售电公司的业务创新方向 | 第56-57页 |
6.2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分析 | 第57-62页 |
6.2.1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业务模式 | 第58-59页 |
6.2.2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售电市场的盈利模式 | 第59-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