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8页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与特点第20-32页
    2.1 网络信息、信息安全等概念内涵第20-22页
        2.1.1 网络信息第20页
        2.1.2 个人网络信息第20-21页
        2.1.3 信息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第21-22页
    2.2 个人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类型第22-23页
        2.2.1 个人网络信息的特点第22-23页
        2.2.2 个人网络信息的类型第23页
    2.3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第23-27页
        2.3.1 垃圾邮件第25页
        2.3.2 垃圾信息第25-26页
        2.3.3 账号盗取第26页
        2.3.4 身份盗用第26页
        2.3.5 病毒入侵第26页
        2.3.6 黑客威胁第26-27页
        2.3.7 窃密软件第27页
    2.4 个人网络信息泄露的渠道和危害第27-32页
        2.4.1 个人网络信息泄露的渠道第27-29页
        2.4.2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遭受威胁的危害第29-32页
第3章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40页
    3.1 我国个人网络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第32-37页
        3.1.1 未形成有效地管理机制第32-33页
        3.1.2 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3-35页
        3.1.3 自律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第35-37页
    3.2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7-40页
        3.2.1 防范技术措施欠缺第37页
        3.2.2 缺乏安全意识第37-38页
        3.2.3 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方针第38页
        3.2.4 立法主体多,法律层级低,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第38页
        3.2.5 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效能低下第38-39页
        3.2.6 缺乏民众的参与第39页
        3.2.7 道德素质低下第39-40页
第4章 国外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第40-45页
    4.1 国外管理经验第40-42页
        4.1.1 战略上高度重视第40页
        4.1.2 模式上选择合理第40-41页
        4.1.3 措施上积极有效第41-42页
    4.2 对我国的启示第42-45页
        4.2.1 立法的启示第42-43页
        4.2.2 行业自律管理的启示第43-44页
        4.2.3 管理体制的启示第44-45页
第5章 完善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第45-53页
    5.1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第45-47页
        5.1.1 建立统一监管机制第45页
        5.1.2 建立登记报告和举报制度第45-46页
        5.1.3 进一步完善防范体系第46-47页
        5.1.4 形成国际合作机制第47页
    5.2 强化专门立法第47-49页
    5.3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第49-50页
        5.3.1 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第49页
        5.3.2 制定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标准第49页
        5.3.3 建立信息安全等级制度第49-50页
        5.3.4 多途径培养技术人才第50页
        5.3.5 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第50页
    5.4 引导自律模式健康发展第50-51页
    5.5 开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第51页
    5.6 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指导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件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安监工作者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以山东省泰安市D区为例
下一篇:国有市政工程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问题研究--以济南H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