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实证研究--以宁夏高校预科教育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8-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教育公平与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概念诠释 | 第13-15页 |
一、教育公平 | 第13页 |
二、少数民族教育 | 第13-14页 |
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起 | 第15-16页 |
一、国外预科理念的影响 | 第15页 |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变迁 | 第16-21页 |
一、萌芽与确立 | 第16-18页 |
二、重建与中断 | 第18-19页 |
三、恢复与发展 | 第19页 |
四、扩大与兴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2-25页 |
一、多元文化传承与接班 | 第22-24页 |
二、培养回族高素质人才 | 第24页 |
三、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实证分析 | 第25-42页 |
第一节 社会生态环境考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师资队伍考察 | 第26-28页 |
一、教师结构 | 第27页 |
二、教师素质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管理考察 | 第28-31页 |
一、跨文化的困境 | 第29-30页 |
二、管理层的自评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学生考察 | 第31-37页 |
一、迁移与新生:预科生的身份转换 | 第32-33页 |
二、生源与家庭:预科生的基本标签 | 第33页 |
三、表达与差异:预科生的语言结构 | 第33-34页 |
四、共性与个性:预科生的入学心理 | 第34-35页 |
五、交流与互动:预科生的人际关系 | 第35-37页 |
第五节 课堂考察 | 第37-42页 |
一、课程设置 | 第37-39页 |
二、考试考察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宁夏高校预科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 第42-46页 |
第一节 主要成就 | 第42-43页 |
一、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 | 第42-43页 |
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
第二节 突出问题 | 第43-46页 |
一、思想根源:民族文化认识局限 | 第43-44页 |
二、教学问题:同一与不同的盲区 | 第44页 |
三、学生管理:水平与程度的失衡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对宁夏高校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 第46-49页 |
第一节 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 第46页 |
第二节 对宁夏高校预科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46-49页 |
一、找准定位谋发展 | 第46-47页 |
二、抓住机遇搞创新 | 第47页 |
三、探索改革辟新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谢辞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