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9-14页 |
前言 | 第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我国蛋鸡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我国蛋鸡生产现状 | 第14页 |
·我国蛋鸡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2 沙门氏菌 | 第15-16页 |
·沙门氏菌的概述 | 第15页 |
·沙门氏菌对畜禽和人的危害 | 第15-16页 |
·沙门氏菌的控制办法 | 第16页 |
3 酸化剂 | 第16-20页 |
·酸化剂的概述 | 第16页 |
·酸化剂的抗菌效应 | 第16-18页 |
·酸化剂的抗菌机制 | 第16-17页 |
·酸化剂在体外的抗菌效应 | 第17页 |
·酸化剂在家禽中的抗菌效应 | 第17-18页 |
·酸化剂对家禽养分消化吸收的作用 | 第18-19页 |
·酸化剂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微生态制剂 | 第20-24页 |
·微生态制剂的概述 | 第20页 |
·微生态制剂的抗菌效应 | 第20-23页 |
·微生态制剂的抗菌机制 | 第20页 |
·微生态制剂在体外的抗菌效应 | 第20-21页 |
·微生态制剂在家禽体内的抗菌效应 | 第21-22页 |
·微生态制剂对家禽养分消化吸收的作用 | 第22页 |
·微生态制剂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联合使用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1 存在问题 | 第24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内容 | 第25-52页 |
试验一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第25-46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试验饲粮 | 第26-27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7-28页 |
·考察指标及方法 | 第28-29页 |
·生产性能 | 第28页 |
·蛋品质 | 第28页 |
·血液生化 | 第28页 |
·脏器官指数 | 第28页 |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生殖器官组织切片 | 第29页 |
·沙门氏菌检出率 | 第29页 |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9-34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殖器官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36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36-39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殖器官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39-40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检出率的影响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5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品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健康的影响 | 第43-45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43-44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生殖器官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5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检出率的影响 | 第45页 |
5 小结 | 第45-46页 |
试验二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蛋鸡蛋品生物安全的影响 | 第46-52页 |
1 引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试验饲粮 | 第46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46-47页 |
·考察指标及方法 | 第47-48页 |
·生产性能 | 第47页 |
·血液生化 | 第47页 |
·沙门氏菌检出率 | 第47-48页 |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攻毒后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攻毒后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攻毒后输卵管及鸡蛋沙门氏菌检出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攻毒后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1页 |
·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沙门氏菌攻毒后输卵管和鸡蛋沙门氏菌阳性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5 小结 | 第52页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1 全文总结 | 第52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