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问题 | 第14页 |
·注重旅游生态的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规划设计方法 | 第14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规划理论建构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5-17页 |
·自驾游基地 | 第15页 |
·高海拔地区 | 第15-16页 |
·旅游生态 | 第16-17页 |
·基础理论综述 | 第17-20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7页 |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旅游规划理论 | 第18-19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国外研究情况及成果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情况及成果 | 第21-22页 |
·国内外现状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24-44页 |
·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 第24页 |
·自驾游基地的分类与规模确定 | 第24-27页 |
·自驾游基地的分类 | 第24-26页 |
·自驾游基地的环境承载力与规模的确定 | 第26-27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设计定位 | 第27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整体布局 | 第27-32页 |
·一般地区自驾游基地布局 | 第28-30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布局 | 第30-32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功能区设计 | 第32-39页 |
·功能区划分 | 第32-34页 |
·综合管理服务区 | 第34-35页 |
·露营区 | 第35-37页 |
·休闲娱乐区 | 第37-38页 |
·拓展区 | 第38-39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基础设施规划 | 第39-41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9-40页 |
·电力电讯规划 | 第40页 |
·给排水规划 | 第40-41页 |
·环保设施规划 | 第41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景观绿化营造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规划理论建构 | 第44-51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区位理论 | 第44-45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功能区域组合理论 | 第45-48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旅游生态理论 | 第48-50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生态布局理论 | 第48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生态景观理论 | 第48-49页 |
·高海拔地区自驾游基地生态管理理论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实践案例—阿坝州林坡村自驾游基地规划设计 | 第51-63页 |
·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项目背景分析 | 第51页 |
·项目可达性分析 | 第51-52页 |
·民俗文化分析 | 第52-53页 |
·基地现状 | 第53-54页 |
·规划设计 | 第54-62页 |
·整体设计定位 | 第54页 |
·功能分区设计 | 第54-59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59-60页 |
·休闲设施规划 | 第60-61页 |
·整体景观规划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63页 |
创新点 | 第63-6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