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主要英文缩写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9页 |
·菌株与质粒等 | 第24页 |
·主要试剂(盒) | 第24页 |
·溶液与培养基 | 第24-26页 |
·抗生素母液 | 第24页 |
·X-Gal、IPTG、PHA和MTT | 第24-25页 |
·LB培养基 | 第25页 |
·PBS(PBST)缓冲液 | 第25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第26页 |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6-27页 |
·SDS-PAGE相关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RNA提取 | 第27-28页 |
·反转录 | 第28页 |
·目的基因扩增 | 第28页 |
·连接与转化 | 第28-29页 |
·重组克隆质粒鉴定 | 第29页 |
·基因序列优化与合成 | 第29页 |
·H5N1亚型禽流感HA基因重组 | 第29-31页 |
·H-NSTHA基因片段克隆 | 第29-30页 |
·H-HA基因片段克隆 | 第30页 |
·L-NSTHA基因片段克隆 | 第30页 |
·L-HA基因片段克隆 | 第30页 |
·连接与转化 | 第30-31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1页 |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1-33页 |
·双酶切 | 第31页 |
·连接与转化 | 第31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1-32页 |
·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2页 |
·重组质粒转化与筛选 | 第32-33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鉴定 | 第33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和鉴定 | 第33-35页 |
·重组Bacmid DNA转染昆虫细胞 | 第33-34页 |
·重组P2/P3代杆状病毒的扩增 | 第34页 |
·重组杆状病毒鉴定 | 第34-35页 |
·重组杆状病毒滴度测定 | 第35页 |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蛋白分析 | 第35-37页 |
·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 | 第35页 |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第35-36页 |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36页 |
·重组蛋白的血凝价 | 第36-37页 |
·电镜观察VLP形态 | 第37页 |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 第37-39页 |
·动物免疫实验 | 第37-38页 |
·CD4+、CD8+ 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检测 | 第38页 |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禽流感H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HA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9页 |
·重组克隆质粒的PCR鉴定 | 第39-40页 |
·HA基因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 第40页 |
·H5亚型禽流感HA基因的重组 | 第40-43页 |
·H-NSTHA基因的重组 | 第40-41页 |
·L-NSTHA基因的重组 | 第41-42页 |
·全基因的PCR片段的扩增 | 第42页 |
·重组克隆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重组供体质粒构建与鉴定 | 第43页 |
·重组穿梭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 第44-46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 | 第44-45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45页 |
·重组杆状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重组蛋白在昆虫细胞上的表达 | 第46-48页 |
·重组蛋白SDS-PAGE鉴定 | 第46-47页 |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第47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 | 第47页 |
·重组蛋白的血凝活性的检测 | 第47-48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48页 |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 第48-53页 |
·HI检测抗体水平 | 第48-50页 |
·间接ELISA检测抗体 | 第50页 |
·CD4+、CD8+ 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HA基因的设计 | 第53页 |
·H5N1亚型禽流感重组HA蛋白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 | 第53-54页 |
·重组HA蛋白免疫原性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