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1-33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森林碳平衡和碳循环相关问题研究 | 第23-24页 |
·森林碳储量相关问题研究 | 第24-27页 |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24-26页 |
·森林碳储量估算 | 第26-27页 |
·生物量模型相关问题研究 | 第27-29页 |
·模型形式 | 第27页 |
·参数估计异方差问题 | 第27-28页 |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 第28页 |
·模型尺度转换 | 第28页 |
·其它林木生物量模型 | 第28-29页 |
·杉木生物量(碳储量)相关问题研究 | 第29-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0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5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个体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 第33-56页 |
1 数据收集 | 第34-36页 |
·建模样本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验证样本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35-3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模型自变量确定 | 第36-37页 |
·模型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模型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最优独立拟合法 | 第39页 |
·相容性问题解决方法 | 第39-41页 |
·比例平差法 | 第39-41页 |
·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 | 第41页 |
·模型异方差处理 | 第41页 |
·分析软件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单木各部分碳含量模型最优形式 | 第42-45页 |
·相容性单木碳含量模型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4页 |
·建立相容性模型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不同相容性建模方法的比较 | 第49-50页 |
·单木碳含量模型最优形式的确定 | 第50-51页 |
·通用模型外推性能的验证 | 第51-53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林分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 第56-80页 |
1 与材积兼容的林分碳储量模型 | 第56-65页 |
·数据收集 | 第58-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林分碳储量计算 | 第59页 |
·模型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模型评价指标 | 第60页 |
·分析软件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林分碳储量模型 | 第65-78页 |
·数据收集 | 第66页 |
·研究方法 | 第66-70页 |
·BP神经网络 | 第66-67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67-69页 |
·模型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模型评价指标 | 第70页 |
·分析软件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模结果 | 第70-72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模结果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78页 |
·参数寻优对机器学习建模结果的影响 | 第74-76页 |
·不同建模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76-77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77-7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区域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 第80-113页 |
1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碳储量模型 | 第81-96页 |
·数据收集 | 第82-85页 |
·研究方法 | 第85-87页 |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85-86页 |
·通径系数 | 第86-87页 |
·模型评价指标 | 第87页 |
·分析软件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讨论 | 第90-96页 |
·杉木碳储量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 第90-92页 |
·OLR模型与GWR模型拟合性能的比较 | 第92-94页 |
·存在不足 | 第94-96页 |
2 基于材积源生物量法的碳储量换算模型 | 第96-110页 |
·数据收集 | 第96-97页 |
·研究方法 | 第97-99页 |
·IPCC法 | 第97页 |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 第97-98页 |
·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 | 第98-99页 |
·杉木含碳率确定 | 第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福建省杉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BEF) | 第99-100页 |
·福建省杉木含碳率模型 | 第100-103页 |
·福建省杉木林总碳储量估算 | 第103-106页 |
·讨论 | 第106-110页 |
·不同材积源生物量法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杉木生物量转换因子(BEF)分析 | 第107-108页 |
·杉木全树平均含碳率分析 | 第108-110页 |
3 不同尺度杉木碳计量模型的耦合换算 | 第110-11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5章 杉木碳计量动态预估 | 第113-137页 |
1 基于收获表的碳储量动态预估 | 第113-117页 |
·数据收集 | 第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3-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5页 |
·讨论 | 第115-117页 |
2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碳储量动态预估 | 第117-128页 |
·数据收集 | 第117-118页 |
·样地调查 | 第117-118页 |
·数据处理与假设 | 第1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18-120页 |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 | 第118-119页 |
·多维时间序列(CAR)模型 | 第119-120页 |
·模型评价指标 | 第120页 |
·分析软件 | 第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5页 |
·ARIMA模型预测结果 | 第120-124页 |
·CAR模型预测结果 | 第124-125页 |
·讨论 | 第125-128页 |
3 基于CO2FIX模型的碳汇潜力动态预估 | 第128-136页 |
·数据收集 | 第128-129页 |
·研究方法 | 第129-132页 |
·模型介绍 | 第129-130页 |
·参数设置 | 第130-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5页 |
·讨论 | 第135-1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6章 杉木碳计量应用 | 第137-163页 |
1 杉木林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分析——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第137-151页 |
·数据收集 | 第138-139页 |
·研究方法 | 第139-141页 |
·林分出材率计算 | 第139页 |
·碳价格计算 | 第139-140页 |
·经济成熟计算 | 第140-1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1-146页 |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 | 第141-144页 |
·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及最优轮伐期分析 | 第144-146页 |
·讨论 | 第146-151页 |
·最优轮伐期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46-148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48-151页 |
2 福建省杉木林净生产力估算及固碳能力抵消化石能源碳排放效果分析——基于区域尺度碳计量模型 | 第151-162页 |
·数据收集 | 第152-153页 |
·研究方法 | 第153-155页 |
·杉木林固碳能力计算 | 第153-154页 |
·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计算 | 第154-155页 |
·碳抵消率计算 | 第1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5-159页 |
·福建省杉木林净生产力估算 | 第155-158页 |
·福建省杉木林固碳能力抵消化石能源碳排放效果分析 | 第158-159页 |
·讨论 | 第159-162页 |
·杉木林净生产力动态变化 | 第159-161页 |
·城市森林碳抵消效果 | 第161-16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3-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92页 |
附表 | 第192-20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