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 ·景观 | 第14-17页 |
| ·乡村景观 | 第17-18页 |
| ·景观格局 | 第18页 |
| ·视域格局 | 第18-19页 |
| ·乡村景观美景度与格局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乡村美景度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乡村格局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乡村景观视域格局对乡村美景度评价影响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36页 |
| ·乡村景观的观测点的确定 | 第22页 |
| ·乡村美景度评价——SBE法 | 第22-29页 |
| ·评价取样方法 | 第23-24页 |
| ·评价照片选取 | 第24-25页 |
| ·评价者的选择 | 第25页 |
| ·评价方式选择 | 第25-27页 |
| ·评判的全过程 | 第27-28页 |
| ·SBE值的计算和标准化 | 第28-29页 |
| ·乡村景观的视域格局指数计算 | 第29-35页 |
| ·工作平台 | 第29-30页 |
| ·数据解译 | 第30页 |
|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构建 | 第30-33页 |
| ·视域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 第33-35页 |
| ·乡村景观视域格局与美景度的相关性计算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福建省长汀县张地村乡村景观视域格局与美景度相关性研究 | 第36-65页 |
| ·张地村研究区域概况分析 | 第36-38页 |
| ·选择张地村的优势 | 第36页 |
| ·区位条件及交通 | 第36-37页 |
| ·自然人文资源 | 第37-3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页 |
| ·张地村景观测试点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张地村景观测试点美景度评价 | 第39-41页 |
| ·评价照片的筛选 | 第39-40页 |
| ·评测方法与评测者的选择 | 第40页 |
| ·评价结果的标准化 | 第40-41页 |
| ·张地村景观点视域格局指数计算 | 第41-59页 |
| ·张地村原始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十个观测点视域格局指数计算与分析 | 第41-59页 |
| ·张地村视域格局与美景度相关性分析 | 第59-65页 |
| ·各土地类型斑块个数占比与美景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 | 第60-61页 |
| ·各斑块类型面积占比与美景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 | 第61-62页 |
| ·景观尺度上各视域格局指数与美景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探讨 | 第65-71页 |
| ·乡村景观的斑块修整 | 第65页 |
| ·斑块大小要适中 | 第65页 |
| ·斑块数量的调整 | 第65页 |
| ·乡村景观的边界处理 | 第65-66页 |
| ·斑块边界的柔化 | 第65-66页 |
| ·斑块边界过渡性 | 第66页 |
| ·乡村景观要素质量提升 | 第66-69页 |
| ·乡村人居林的质量提升 | 第66-67页 |
| ·乡村道路景观质量提升 | 第67-68页 |
| ·乡村水体景观质量提升 | 第68页 |
| ·乡村特色建筑景观保护 | 第68-69页 |
| ·乡村的景观要贴近自然 | 第69页 |
| ·针对张地村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议 | 第69-71页 |
| ·张地村景观斑块大小微调整 | 第69页 |
| ·张地村耕地的斑块边界柔化 | 第69-70页 |
| ·张地村乡村人居林质量提升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创新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