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表 | 第11-12页 |
缩写词表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电子鼻中常用气敏传感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光吸收气体传感技术与光学电子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4 光吸收气体传感技术与光学电子鼻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2.5 电子鼻信息处理中的模式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2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6-29页 |
2 基于光栅光谱技术的电子鼻气体传感方法 | 第29-51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光栅光谱气体传感技术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分子光谱学原理 | 第29-31页 |
2.2.2 朗伯-比尔定律 | 第31页 |
2.2.3 光栅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 第31-32页 |
2.3 光学电子鼻实验平台构建 | 第32-41页 |
2.3.1 系统设备选型 | 第33-38页 |
2.3.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38-39页 |
2.3.3 系统技术参数 | 第39-40页 |
2.3.4测试实验 | 第40-41页 |
2.4 光学电子鼻实验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2.4.1 传感数据预处理 | 第41-42页 |
2.4.2 传感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2.4.3 与典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比较分析 | 第43页 |
2.5 光学电子鼻气体种类判决 | 第43-50页 |
2.5.1 分类器设计 | 第44-47页 |
2.5.2 数据集降维分析 | 第47-48页 |
2.5.3 气体种类判决 | 第48-49页 |
2.5.4 与常规电子鼻的性能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基于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可视化电子鼻气体传感方法 | 第51-77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空间外差光谱气体传感技术理论基础 | 第52-58页 |
3.2.1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 | 第52-56页 |
3.2.2 空间外差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 第56-57页 |
3.2.3 可视化空间外差光谱电子鼻 | 第57-58页 |
3.3 可视化空间外差光谱电子鼻平台构建与实验 | 第58-62页 |
3.3.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8页 |
3.3.2 测试实验 | 第58-60页 |
3.3.3 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3.3.4 小结 | 第62页 |
3.4 可视化空间外差光谱电子鼻的特征提取 | 第62-75页 |
3.4.1 常规的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 第63-65页 |
3.4.2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 第65-66页 |
3.4.3 仿真实验 | 第66-71页 |
3.4.4 特征提取与数据分析 | 第71-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光学电子鼻气体传感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 第77-93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光学电子鼻气体传感影响因素 | 第77-80页 |
4.2.1 线强度 | 第78页 |
4.2.2 线型函数 | 第78-80页 |
4.2.3 传感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页 |
4.3 光学电子鼻气体传感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 第80-85页 |
4.3.1 典型的光谱干扰抑制方法 | 第80-82页 |
4.3.2 光学电子鼻气体传感系统的干扰分析 | 第82-83页 |
4.3.3 基于LSSVM的光学电子鼻干扰抑制模型 | 第83-84页 |
4.3.4 基于LSSVM的光学电子鼻干扰抑制过程 | 第84-85页 |
4.4 光学电子鼻气体传感系统的干扰抑制实验 | 第85-91页 |
4.4.1 实验数据 | 第85-86页 |
4.4.2 干扰抑制实验 | 第86-90页 |
4.4.4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可视化空间外差光谱电子鼻气体传感系统优化方法 | 第93-117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干涉图校正 | 第93-103页 |
5.2.1 干涉图噪声与畸变分析 | 第94-97页 |
5.2.2 干涉图校正实验 | 第97-101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101-103页 |
5.2.4 小结 | 第103页 |
5.3 交互式宽光谱空间外差光谱电子鼻气体传感方法 | 第103-116页 |
5.3.1 宽光谱空间外差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5.3.2 交互式宽光谱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设计思路 | 第104-110页 |
5.3.3 交互式宽光谱空间外差光谱技术仿真实验 | 第110-116页 |
5.3.4 小结 | 第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17-118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附录 | 第129-133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申请专利 | 第130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0页 |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30页 |
E.HITRAN数据库提供的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存在吸收的气体及对应吸收波段 | 第130-132页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