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孜东矿111304工作面降温效果评价及系统优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111304工作面主要热源及热害的影响 | 第21-29页 |
·工作面主要热源 | 第21-26页 |
·工作面围岩传热 | 第21-22页 |
·工作面机电设备的散热 | 第22-23页 |
·运输中煤炭及矸石的散热 | 第23-24页 |
·矿物及其他有机物的氧化放热 | 第24页 |
·人员的散热 | 第24页 |
·井下热水放热 | 第24-25页 |
·矿井空气自压缩热 | 第25-26页 |
·工作面高温热害的影响 | 第26-27页 |
·热害对健康的影响 | 第26页 |
·热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高温影响安全生产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现代矿井降温技术 | 第29-39页 |
·蒸汽压缩制冷水降温技术 | 第29-32页 |
·地面集中式空调系统 | 第29-30页 |
·井下集中式空调系统 | 第30页 |
·地面井下联合布置空调系统 | 第30-31页 |
·局部制冷降温系统 | 第31-32页 |
·冰制冷降温技术 | 第32-33页 |
·冰制冷降温技术原理 | 第32页 |
·冰制冷 | 第32-33页 |
·制冰降温系统的优缺点 | 第33页 |
·冷电联产空调制冷降温技术 | 第33-35页 |
·吸收式制冷原理 | 第34-35页 |
·冷电联产制冷降温系统 | 第35页 |
·几种矿井降温技术的比较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口孜东矿制冷降温实例 | 第39-47页 |
·矿井温度概况 | 第39页 |
·矿井非制冷降温措施 | 第39-40页 |
·增加风量 | 第39页 |
·减少放热 | 第39-40页 |
·改善通风方式 | 第40页 |
·矿井冷降温系统 | 第40-45页 |
·矿井制冷系统简介 | 第40-41页 |
·冷冻水循环 | 第41-44页 |
·冷凝热的排放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工作面降温效果评价 | 第47-61页 |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因素 | 第47-48页 |
·矿井空气温度 | 第47页 |
·相对湿度 | 第47-48页 |
·井下风流速度 | 第48页 |
·环境平均辐射温度 | 第48页 |
·人体热平衡方程 | 第48-50页 |
·矿井热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50-55页 |
·舒适度指数评价法 | 第50-51页 |
·预测平均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有效温度评价法 | 第54-55页 |
·矿井制冷降温效果评价 | 第55-59页 |
·有效温度评价法 | 第57页 |
·PMV—PPD评价法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6 111304工作面降温系统优化 | 第61-75页 |
·Fluent模拟方法介绍 | 第61-65页 |
·Fluent工具简介 | 第61-62页 |
·Fluent软件的求解过程 | 第62页 |
·基本假设条件 | 第62-63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63-6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巷道几何模型 | 第65页 |
·巷道建模模型 | 第65-66页 |
·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降温模拟方案 | 第67-73页 |
·无制冷系统时工作面温度模拟 | 第67页 |
·风速对工作面温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有制冷系统时工作面温度模拟 | 第69-70页 |
·风筒出口位置对温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两级制冷对工作面温度的模拟 | 第71-73页 |
·111304工作面降温系统的优化 | 第73页 |
·对降温系统优化的评价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