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华南印支期岩浆活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华南印支期岩浆活动的构造模型 | 第15-16页 |
·国内外水平俯冲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北武夷及临区区域地质 | 第20-24页 |
第一节 构造及地层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岩浆岩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第一节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第24-25页 |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第24页 |
·SHRIMP锆石U-Pb定年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矿物成分电子探针分析 | 第25页 |
第三节 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第25-28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5页 |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25-26页 |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第26页 |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北武夷地区印支期资溪-光泽杂岩体研究 | 第28-48页 |
第一节 资溪-光泽杂岩体地质概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资溪-光泽杂岩体岩相学及矿物学特征 | 第29-33页 |
·资溪-光泽杂岩体岩相学特征 | 第29-31页 |
·光泽岩体矿物学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资溪-光泽杂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40页 |
·资溪-光泽杂岩体年代学 | 第33-36页 |
·资溪-光泽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0页 |
·资溪-光泽杂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 | 第40页 |
第四节 资溪花岗岩岩石成因 | 第40-44页 |
·岩石成因类型和源岩性质 | 第40-41页 |
·结晶分异 | 第41-42页 |
·岩浆混合 | 第42-43页 |
·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 | 第43-44页 |
第五节 资溪花岗岩与光泽辉长岩的关系 | 第44-45页 |
第六节 光泽岩体成因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华南印支期火成岩年龄时空分布及其对新生岩浆弧的限定 | 第48-54页 |
第一节 华南印支期SE-NW向年龄分布趋势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华南内印支期陆地区SW-NE向年龄变化趋势 | 第50页 |
第三节 华南内陆印支期新生的岩浆弧? | 第50-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数据表附件 | 第5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