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才子”送别诗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本文送别诗的范畴 | 第8-10页 |
三、本文“大历十才子”成员界定 | 第10-11页 |
四、送别诗兴盛的背景 | 第11-13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第一章、十才子送别诗兴盛的背景 | 第17-23页 |
第一节、政治背景 | 第17-21页 |
一、战争的冲刷 | 第17-19页 |
二、官员的调任 | 第19-21页 |
第二节、文化背景 | 第21-23页 |
一、交际应酬 | 第21-22页 |
二、言情言志 | 第22-23页 |
第二章、十才子送别诗的主要内容 | 第23-35页 |
第一节、送别对象的多样性 | 第23-27页 |
一、送方外之人 | 第23-24页 |
二、送人入幕府 | 第24-26页 |
三、送落第 | 第26-27页 |
四、送友人 | 第27页 |
第二节、大量的自然风光描写 | 第27-30页 |
一、蜀地风光 | 第28-29页 |
二、江南风光 | 第29页 |
三、边塞风光 | 第29-30页 |
第三节、沉郁感伤的情感表现 | 第30-35页 |
一、别离之苦 | 第30-32页 |
二、羁愁旅恨 | 第32-33页 |
三、衰老感叹 | 第33-35页 |
第三章、十才子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第35-48页 |
第一节、意象 | 第35-43页 |
一、意象的分类和创新 | 第35-36页 |
二、凄愁意象的大量使用 | 第36-43页 |
第二节、五言近体诗的偏向 | 第43-45页 |
第三节、语言特征 | 第45-48页 |
一、清新自然 | 第45-46页 |
二、平易流畅 | 第46-48页 |
第四章、十才子送别诗的个性表现 | 第48-61页 |
第一节、个性分析 | 第48-58页 |
一、钱起 | 第48-49页 |
二、韩翃 | 第49-51页 |
三、耿湋 | 第51-52页 |
四、卢纶 | 第52-54页 |
五、李端 | 第54-55页 |
六、司空曙 | 第55-57页 |
七、崔峒 | 第57-58页 |
第二节、同题诗对比——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6页 |
一、认识价值 | 第61-62页 |
二、文学价值 | 第62-63页 |
三、史学价值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