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旅游目的地信息化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一)关于旅游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关于大数据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 (二)归纳演绎法 | 第18页 |
| (三)因子分析法 | 第18页 |
|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8页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一)研究角度创新 | 第18-19页 |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9页 |
| (三)研究内容创新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 (一)大数据的内涵 | 第20-21页 |
| (二)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 第21页 |
| (三)旅游信息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第22-23页 |
| (二)数据挖掘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大数据视角下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25-36页 |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 二、基础指标的提出 | 第26-29页 |
| 三、初选指标的检验 | 第29-31页 |
|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1-36页 |
|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因子分析 | 第36-46页 |
| 一、因子分析法原理概述 | 第36-37页 |
|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7页 |
| (一)问卷设计 | 第37页 |
| (二)问卷调查 | 第37页 |
| (三)问卷信度检验 | 第37页 |
| 三、信息化因子分析评价过程 | 第37-46页 |
| (一)因子分析法的检验 | 第37-38页 |
| (二)公共因子的确定 | 第38-43页 |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6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山东省旅游目的地信息化评析 | 第46-59页 |
| 一、山东省旅游目的地信息化概况 | 第46页 |
| 二、山东省旅游目的地信息化评价 | 第46-55页 |
| (一)问卷调查 | 第46-48页 |
| (二)评价指标等级的确定 | 第48-49页 |
| (三)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 三、山东省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 (一)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 第55页 |
| (二)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55页 |
| (三)区域与部门间合作程度不高 | 第55-56页 |
| (四)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较低 | 第56页 |
| 四、山东省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 第56-59页 |
|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 第56页 |
| (二)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 (三)加强区域间与部门间的合作 | 第57页 |
|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附录 1 | 第63-65页 |
| 附录 2 | 第65-67页 |
| 附录 3 | 第67-69页 |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