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探究
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网格化治理理论与城市环境治理现状 | 第18-28页 |
·网格与网格化治理 | 第18-21页 |
·网格的概念 | 第18-19页 |
·国内外网格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网格化管理与网格化治理 | 第20-21页 |
·网格化治理的法理基础 | 第21-23页 |
·网格化治理的主体 | 第21页 |
·网格化治理的客体 | 第21-22页 |
·网格化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2-23页 |
·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机制 | 第23-25页 |
·划分环境治理网格单元 | 第23页 |
·制定信息收集处理规范 | 第23-24页 |
·建设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 第24页 |
·设立网格治理协调中心 | 第24页 |
·建立网格监督管理体系 | 第24-25页 |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现状与困境 | 第25-27页 |
·执法权责划分不清 | 第25页 |
·环境治理手段单一 | 第25-26页 |
·环境治理力量薄弱 | 第26页 |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实践与评价 | 第28-37页 |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实践 | 第28-31页 |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模式 | 第28-29页 |
·青海省西宁模式 | 第29-30页 |
·河北省定州模式 | 第30-31页 |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实施途径分析 | 第31-34页 |
·合理划分网格范围 | 第31-32页 |
·明确环境监管责任 | 第32页 |
·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 第32-33页 |
·采取多元治理手段 | 第33页 |
·建立考核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34页 |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效度评价 | 第34-36页 |
·政策措施的及时性 | 第34-35页 |
·技术手段的适切性 | 第35页 |
·组织体系的有序性 | 第35页 |
·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 | 第37-45页 |
·推行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治意义 | 第37-39页 |
·提升了环境执法水平 | 第37-38页 |
·加快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转变 | 第38-39页 |
·促进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 第39页 |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内容 | 第39-42页 |
·规划设计机制 | 第40页 |
·监测执行机制 | 第40-41页 |
·协调指挥机制 | 第41页 |
·反馈处理机制 | 第41-42页 |
·考核评估机制 | 第42页 |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机制的法律实现 | 第42-44页 |
·加强环境立法 | 第42-43页 |
·坚持联防联控 | 第43页 |
·扩大公众参与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5页 |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