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区延131-延319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与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8页 |
·现状分析 | 第8-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9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气田基本地质概况 | 第11-13页 |
·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12页 |
·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 第12-13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29页 |
·地层划分 | 第13-20页 |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 | 第15-16页 |
·二叠系下统太原组 | 第16页 |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 第16-18页 |
·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 | 第18-19页 |
·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 | 第19-20页 |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 第20页 |
·地层横向对比 | 第20-24页 |
·气田构造特征 | 第24-29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与演化规律 | 第29-56页 |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29-51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9-42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42-51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1-56页 |
·本溪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3页 |
·山2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3页 |
·山1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3页 |
·盒8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56-98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6-60页 |
·孔隙类型与孔喉结构 | 第60-75页 |
·孔隙类型 | 第60页 |
·孔喉结构 | 第60-75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75-78页 |
·压实作用 | 第75-76页 |
·胶结作用 | 第76-77页 |
·交代作用 | 第77-78页 |
·溶蚀作用 | 第7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8-88页 |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88-92页 |
·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0页 |
·微观孔喉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2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92-96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93-95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95-96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气藏特征 | 第98-114页 |
·流体性质 | 第98-100页 |
·天然气性质 | 第98-99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99-100页 |
·温压系统 | 第100-102页 |
·气藏压力 | 第100-102页 |
·气藏温度 | 第102页 |
·气藏类型与控气因素 | 第102-111页 |
·气藏类型 | 第102-103页 |
·控气因素 | 第103-111页 |
·产能特征 | 第111-114页 |
·试气结果 | 第111页 |
·产能评价 | 第111-113页 |
·单井配产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