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考试舞弊的现状及成因 | 第11-17页 |
·“考试”的范围 | 第11-12页 |
·考试舞弊行为的特征及种类 | 第12-15页 |
·考试舞弊的成因 | 第15-17页 |
·社会文化的原因 | 第15页 |
·管理制度的原因 | 第15-16页 |
·个人心理的原因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考试舞弊行为犯罪化的应然性 | 第17-21页 |
·考试舞弊行为现行的行政处罚规定 | 第17页 |
·刑法介入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考试舞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论证 | 第18-19页 |
·考试舞弊行为入刑适当性的论证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现行刑法规制严重舞弊行为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9页 |
·严重考试舞弊行为的刑法制裁现状 | 第21-25页 |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 | 第21页 |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 第21-22页 |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 | 第22页 |
·受贿罪,行贿罪 | 第22-23页 |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 | 第23-24页 |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 第24页 |
·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 第24-25页 |
·存在的疑难问题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考试舞弊罪”的犯罪论分析 | 第29-36页 |
·考试舞弊罪的罪名归属 | 第29-30页 |
·考试舞弊罪的构成要件 | 第30-32页 |
·考试舞弊罪的犯罪客体 | 第30页 |
·考试舞弊罪的客观方面 | 第30-31页 |
·考试舞弊罪的犯罪主体 | 第31-32页 |
·考试舞弊罪的主观方面 | 第32页 |
·考试舞弊罪区分罪与非罪的界线 | 第32-33页 |
·考试舞弊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 第33-34页 |
·考试舞弊罪的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 第34-35页 |
·考试舞弊罪的罪数问题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