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数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数量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数量排序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空间格局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青杄林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2-25页 |
·地质地貌 | 第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土壤特征 | 第23页 |
·生物资源 | 第23-25页 |
·动物资源 | 第23-24页 |
·植物资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青杄林植物区系研究 | 第25-31页 |
·植物区系组成 | 第25-29页 |
·科属的统计分析 | 第26页 |
·生活型的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科的分布区类型 | 第27-28页 |
·属的分布区类型 | 第28-29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青杄林优势种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 第31-4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青杄群落优势种种群结构 | 第33页 |
·青杄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33-35页 |
·华北落叶松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 第35-37页 |
·青杄和华北落叶松的种间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38-41页 |
第五章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的群落分类及排序 | 第41-54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41-42页 |
·数量分类和排序 | 第42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2-52页 |
·TWINSPAN 分类 | 第42-46页 |
·RDA 排序 | 第46-52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分类和排序中的应用 | 第54-66页 |
·研究方法 | 第54-58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54页 |
·SOM 原理和方法 | 第54-56页 |
·SOM 和 TWINSPAN 分类的比较 | 第56-58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8-65页 |
·群落分类 | 第58-62页 |
·群落排序 | 第62-64页 |
·物种排序 | 第64-65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65-66页 |
第七章 芦芽山青杄林优势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66-75页 |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66页 |
·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可加模型(GAM) | 第66-67页 |
·AIC 原则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优势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 第67-69页 |
·优势种对坡位的响应 | 第69-71页 |
·优势种对土壤 pH 的响应 | 第71-73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73-75页 |
第八章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 | 第75-97页 |
·物种功能特征的选择 | 第75-77页 |
·植物外貌特征 | 第75-76页 |
·植物生殖特征 | 第76页 |
·植物生理特征 | 第76-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80页 |
·环境因子数据 | 第77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77页 |
·功能多样性指数 | 第77-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94页 |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 第80-87页 |
·青杄林不同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变化 | 第87-88页 |
·青杄林功能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88-92页 |
·功能多样性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92-94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94-97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97-101页 |
·研究结论 | 第97-99页 |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保护的建议 | 第99-100页 |
·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 第100页 |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附录1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调查样地的植物名录 | 第110-113页 |
附录2 博士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