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东区南部油水过渡带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盆地地理位置 | 第13页 |
·盆地基底性质 | 第13页 |
·盆地地层分布及沉积盖层特征 | 第13-14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扶余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 第15-16页 |
·东区南部油水过渡带基本地质特征 | 第16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6-17页 |
·研究区需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 | 第18-23页 |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 | 第19-23页 |
·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 第19-20页 |
·骨架井及曲线的选择 | 第20-21页 |
·对比方法 | 第21-22页 |
·小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微构造精细解析 | 第23-33页 |
·东区南部油水过渡带构造特征 | 第23页 |
·东区南部油水过渡带微构造特征研究 | 第23-33页 |
·油层微型构造影响油井生产的机理 | 第23-26页 |
·东区南部油水过渡带沉积单元微构造特征 | 第26-33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沉积体系 | 第33-48页 |
·区域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 | 第33-34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3-34页 |
·物源分析 | 第34页 |
·相标志研究 | 第34-3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5-36页 |
·粒度分析 | 第36-37页 |
·泥岩颜色 | 第37-38页 |
·沉积构造 | 第38页 |
·化石特征 | 第38-39页 |
·沉积序列 | 第39页 |
·单井微相划分 | 第39-43页 |
·单井微相划分依据 | 第39-41页 |
·单井微相分析实例 | 第41-43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43-44页 |
·横向沉积剖面 | 第43-44页 |
·纵向沉积剖面 | 第44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44-45页 |
·平面相划分依据 | 第44页 |
·平面相展布特征 | 第44-45页 |
·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体系演化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单砂体划分与平面展布特征 | 第48-60页 |
·单砂体层次划分与成因分析方法 | 第48-53页 |
·单砂体层次划分 | 第48-50页 |
·单砂体成因分析 | 第50-53页 |
·复合河道平面单一期次河道砂体识别 | 第53-54页 |
·预测单体河道砂体宽度 | 第53页 |
·判断单体河道边界 | 第53-54页 |
·单砂体分布特征 | 第54-58页 |
·第四砂组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54-55页 |
·第三砂组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55页 |
·第二砂组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55-56页 |
·第一砂组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56-58页 |
·单砂体划分验证 | 第58-59页 |
·单体河道识别方法验证 | 第58页 |
·复合砂体内连通关系验证 | 第58-5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油气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 第60-73页 |
·有利区带预测 | 第60-72页 |
·油藏类型 | 第60-61页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1-66页 |
·有利挖潜区带分布 | 第66-72页 |
·挖潜建议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