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底泥碳沉积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天然湖泊的碳沉积 | 第13-15页 |
| ·湿地的碳沉积 | 第15-16页 |
| ·水库的碳沉积 | 第16-18页 |
| ·稳定同位素技术 | 第1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 ·水库碳沉积问题的特殊性 | 第21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4-4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 ·北京 | 第24-25页 |
| ·福州 | 第25-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30页 |
| ·水库选择 | 第26-28页 |
| ·采样点布置 | 第28-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30-33页 |
| ·水样 | 第30-31页 |
| ·底泥 | 第31-32页 |
| ·土壤 | 第32页 |
| ·植物 | 第32-33页 |
| ·样品分析 | 第33-40页 |
| ·物理性质 | 第33页 |
| ·碳氮含量 | 第33-40页 |
| ·稳定同位素 | 第4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0-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 | 第40-42页 |
| ·地统计学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水库底泥的物理性质及碳氮含量 | 第46-69页 |
| ·物理性质及相关关系 | 第46-51页 |
| ·含水率 | 第47-48页 |
| ·干容重 | 第48-49页 |
| ·粒径组成 | 第49-51页 |
| ·底泥物理性质间相互关系的讨论 | 第51页 |
| ·底泥有机质的性质 | 第51-63页 |
| ·底泥有机碳的分布 | 第52-57页 |
| ·底泥总氮的分布 | 第57页 |
| ·底泥有机碳和总氮的关系 | 第57-59页 |
| ·碳氮比 | 第59-63页 |
| ·底泥无机碳 | 第63-66页 |
| ·底泥无机碳的分布 | 第63-64页 |
| ·底泥无机碳分布与有机碳分布的对比 | 第64-65页 |
| ·底泥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关系 | 第65-66页 |
| ·底泥颗粒物的吸附特性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4章 底泥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来源分析 | 第69-81页 |
| ·底泥有机质来源的稳定同位素 | 第69-71页 |
| ·植物 | 第69-71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71页 |
| ·底泥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 第71-75页 |
| ·底泥有机质来源的定量分析 | 第75-80页 |
| ·端元确定 | 第75-77页 |
| ·计算结果 | 第77-79页 |
| ·各端元的有机碳含量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水库底泥中碳储量的估算 | 第81-104页 |
| ·水库底泥与流域土壤碳含量的对比 | 第81-83页 |
| ·不同类型水库底泥碳沉积的特点 | 第83-88页 |
| ·蓄水年限 | 第83-84页 |
| ·流域地貌 | 第84-86页 |
| ·水库功能 | 第86-88页 |
| ·底泥碳储量的估算 | 第88-100页 |
| ·计算方法 | 第88-95页 |
| ·预测方法 | 第95-97页 |
|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97-100页 |
| ·我国水库底泥碳沉积状况的估算 | 第100-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6章 水库区别于其它淡水生态系统的碳沉积特性 | 第104-128页 |
| ·水库拦蓄作用对底泥碳沉积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4-10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5-106页 |
| ·拦蓄作用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 ·拦蓄作用对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水库管理方式对底泥碳沉积的影响 | 第109-1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0-1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112页 |
| ·水库管理方式对碳氮分布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 ·水库管理方式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 ·水库管理方式对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 ·水土流失区富营养化水库的碳沉积特性 | 第119-1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9-120页 |
| ·不同区域底泥的沉积形态 | 第120-121页 |
| ·不同区域底泥中碳的组成及分布 | 第121-124页 |
| ·不同区域底泥有机质的来源 | 第124-126页 |
| ·不同区域底泥碳储量的估算 | 第126-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 ·结论 | 第128-13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 ·展望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4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