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义修士建筑作品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表目錄 | 第8-9页 |
| 圖目錄 | 第9-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 ·相关学位论文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 ·各类出版品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 ·傅义修士建筑设计图面数据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与目标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架构 | 第18页 |
| ·预期目标 | 第18-19页 |
| 第2章 傅义修士建筑创作时期之社会背景 | 第19-43页 |
| ·欧洲地区教堂建筑及礼仪改革发展概况 | 第19-27页 |
| ·天主教礼仪改革对教堂建筑的影响 | 第19-22页 |
| ·瑞士现代主义教堂的发展背景 | 第22-27页 |
| ·天主教于台湾地区教务及教堂发展 | 第27-30页 |
| ·天主教于台湾地区教务发展 | 第27-28页 |
| ·台湾教堂建筑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 ·花东地区教务及教堂建筑的发展 | 第30-35页 |
| ·草创期(1952-1955) | 第32-34页 |
| ·稳定期(1958-1965) | 第34页 |
| ·变异期(1965~) | 第34-35页 |
| ·花东地区社会背景 | 第35-43页 |
| ·地理状况 | 第35-38页 |
| ·社会人文状况 | 第38-40页 |
| ·建筑状况 | 第40-43页 |
| 第3章 傅义修士生平与创作历程 | 第43-74页 |
| ·傅义修士生平 | 第43-45页 |
| ·傅义修士的创作历程 | 第45-52页 |
| ·傅义修士代表作品评述 | 第52-74页 |
| ·教堂建筑 | 第52-65页 |
| ·传教相关事业建筑 | 第65-72页 |
| ·住宅建築 | 第72-74页 |
| 第4章 傅义修士建筑作品分析 | 第74-92页 |
| ·教堂建筑空间组织与形式 | 第74-84页 |
| ·祭台所/至圣之所 | 第74-77页 |
| ·祭台/圣祭之所 | 第77-78页 |
| ·教友席 | 第78-79页 |
| ·入口空間 | 第79-81页 |
| ·形式语汇 | 第81-84页 |
| ·傅义修士教堂建筑作品设计手法上的特色 | 第84-92页 |
| ·原型的运用及调整 | 第84-86页 |
| ·构材在力学及空间特性的展现 | 第86-87页 |
| ·地域素材的应用 | 第87-88页 |
| ·善用物理环境因子 | 第88-90页 |
| ·教会「天主子民」本质上的回应 | 第90-92页 |
| 第5章 影响因素及回应手法探讨 | 第92-100页 |
| ·礼仪改革的影响探讨 | 第92-93页 |
| ·建筑思潮的影响 | 第93-94页 |
| ·地方教会的影响探讨 | 第94-95页 |
| ·教会组织的影响 | 第94页 |
| ·神职人员及其背景的影响 | 第94-95页 |
| ·教友的影响 | 第95页 |
| ·社会背景的影响探讨 | 第95-100页 |
| ·地理因素 | 第95-97页 |
| ·人文因素 | 第97页 |
| ·建筑体系及技术因素 | 第97-100页 |
| 第6章 傅义修士建筑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 第100-110页 |
| ·傅义修士建筑与其他建筑的比较 | 第100-105页 |
| ·傅义修士建筑与費主教建筑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 ·傅义修士建筑与卡尔弗洛伊尔修士建筑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 ·傅义修士建筑与博野及达兴登建筑的比较 | 第103-105页 |
| ·傅义修士建筑与花东以外地区其他建筑的比较 | 第105页 |
| ·傅义修士建筑在台湾建筑发展上的独特意义 | 第105-108页 |
| ·对傅义修士建筑的评价 | 第105-106页 |
| ·傅义修士建筑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 ·研究心得与后续展望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4页 |
| 附录A 傅义修士代表作品手绘图 | 第114-161页 |
| 附录B 傅义修士作品详细数据表 | 第161-171页 |
| 附录C 插图索引 | 第171-17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