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木薯概况 | 第10页 |
·植物不定根发生发育的研究 | 第10-12页 |
·不定根的起源 | 第10-11页 |
·不定根形成过程 | 第11页 |
·块根膨大的解剖学过程 | 第11-12页 |
·组培条件下植物营养器官膨大研究 | 第12页 |
·木薯根系的类型 | 第12-13页 |
·根的初生生长及初生根 | 第12-13页 |
·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根 | 第13页 |
·块根 | 第13页 |
·木薯块根的发育 | 第13-14页 |
·幼苗期 | 第13页 |
·块根形成期 | 第13-14页 |
·块根膨大期 | 第14页 |
·块根成熟期 | 第14页 |
·影响栽培木薯块根生长的因素 | 第14-16页 |
·基因型 | 第14页 |
·种茎 | 第14-15页 |
·种植方式 | 第15页 |
·光照 | 第15页 |
·温度 | 第15页 |
·水分 | 第15页 |
·土壤营养 | 第15-16页 |
·影响组培条件下木薯不定根发生发育的因素 | 第16-17页 |
·培养材料以及其生理状态 | 第16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16-17页 |
·培养条件 | 第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材料 | 第19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9-20页 |
·木薯组培苗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20页 |
·组培条件下不定根诱导 | 第20页 |
·组培条件下微型薯的诱导 | 第20-23页 |
·直接诱导和二次诱导 | 第20-21页 |
·不同部位的茎段诱导微型薯 | 第21页 |
·外源激素诱导微型薯 | 第21-22页 |
·不同蔗糖浓度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木薯品种无菌茎段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定根发生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学观察 | 第23-24页 |
·不定根细胞内淀粉粒的显微观察 | 第24页 |
·木薯不定根初生结构的显微观察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3页 |
·木薯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组培条件下木薯不定根的发生过程 | 第25-26页 |
·组培条件下微型薯的诱导 | 第26-33页 |
·不同诱导方式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不同部位的木薯茎段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外源激素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蔗糖浓度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木薯品种对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微型薯的形态 | 第33-34页 |
·组培条件下不定根的解剖结构 | 第34-36页 |
·初生结构 | 第34-35页 |
·次生结构 | 第35页 |
·微型薯的结构 | 第35-36页 |
·田间栽培条件下不定根发生发育的形态观察 | 第36-38页 |
·田问栽培条件下不定根解剖结构 | 第38-43页 |
·初生结构 | 第38-40页 |
·次生结构 | 第40-41页 |
·块根的结构 | 第41-42页 |
·侧根的发生 | 第42-4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木薯不定根的发生 | 第43页 |
·不同方式诱导形成的微型薯结构是相似的 | 第43页 |
·组培微型薯与田间木薯块根的形态结构有差异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微型薯的功能 | 第44页 |
·组培条件下不定根次生生长的诱导 | 第44-45页 |
·组培诱导的微型薯能否替代田间栽培的块根作为块根发育和淀粉积累机制的研究模型 | 第45页 |
·初生木质部束数和块根膨大相关性 | 第45-46页 |
·组培苗结薯率在品种间有差异 | 第46-47页 |
5 创新点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缩略语表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